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贞观元年,唐太宗将全国划为十道,置军府684个,其中...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贞观元年,唐太宗将全国划为十道,置军府684个,其中关中地区占261个,占全部军府的41%,形成了“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的格局。还将骠骑府、车骑府改为折冲府,以折冲都尉、果毅都时分任正、副统将。所有军府均隶属于12卫府及东宫六平,新冲府分为三等,担任宿卫、镇戍和征战的任务。……军府和地方长官无隶属关系,但州刺史也负有一定的军事责任。如征发府兵时,朝廷向州刺史、折冲都尉同时下符奖,会同勘契后才能发兵。又如对练兵也有检查督促职责,加.上州刺史品位被一般折冲都尉为高,故习惯上有上下级关系。

《新唐书·兵志》称:“府兵之道,居无事则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己,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杜渐,绝祸乱之萌也。”

——摘编自《中国古代兵制·唐朝兵制》

(1)根据材料,概括唐太宗兵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兵制改革的积极意义。

 

(1)特点:州刺史与折冲都尉相互牵制;兵民合一;体制完备。 (2)意义: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保障了国家赋役来源,稳定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 【解析】(1)从材料“军府和地方长官无隶属关系”“朝廷向州刺史、折冲都尉同时下符奖,会同勘契后才能发兵”“府兵之道,居无事则耕于野”中可以概括出唐太宗兵制改革的特点。 (2)从材料“形成了“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的格局”“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社渐,绝祸乱之萌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唐太宗兵制改革的积极意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1近代中国重要历史名词

 

五口通商

洋务运动

甲午战争

实业救国

维新变法

清帝退位

新文化述动

五四达动

中共一大

国民大革命

九-八事变

开国大典任

 

 

选表1中的2个历史名词,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列出所选历史名词;阐述所选历史名词与论题之间的逻辑关系。

 

查看答案

家族是传统中国社会的基层结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河南郑兴家族简况(据《后汉书》整理)

(1)“郑兴家族现象”在东汉豪族中具有普遍性。据材料一,从政治、文化两方面概括郑兴家族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类现象的影响。

材料二  两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的变迁,使“今骧得富贵者,止能为三四十年之计”,“千年土地八百主”,高官大族也可能“家世零替”。如何整合族人、延续世系、复兴宗法成为宋代士大夫面临的共同难题。于是,以建宗祠、置族田、修宗谱、定族规、立族长为主要特征的宗法家族制度得以全面复兴。

按照宗法制度,在祠堂祭祀中应当按辈分排列祖先的地位。但清代早期,江苏宜兴任氏祠堂家祭的对象,除一族祖先之外,其次即是官员和有钱财的人,再次则是所谓有一善一行的人,最后才是本宗族的一般平民祖先。此类现象并非个例,所以引起了当时卫道之士的批评。(据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等)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宗法家族制度全面复兴的原因,据材料二指出清朝宗法家族制度发生的变化。

材料三  下面是某学习小组研究“1927~1929年中共武装起义与宗族组织”时提出的论证思路:

(3)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三中的哪些结论违背了这一原则?应怎样修改,才能使结论与材料相符?

材料四  1984年11月,国家档案局、教育部和文化部联合发出《关于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指出“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修谱、续谱之风在各地悄悄兴起。近二十年尤其是2000年后的近十年中,民间新修族谱大量出版。新修族谱中,妇女也可填名入谱,入继、入赘、改嫁、非婚生子嗣等入谱基本全部放弃了传统“义例”中的严厉规定,基本不再有各宗之间因大小宗、因外姓子嗣的“名分”、因族产祀田归属争得你死我活的现象。地方政府也公开编写某些姓氏谱牒,比如,编《太原王氏》,起因是为了缅、泰华侨的热烈需求,编汾阳郭氏资料是为了郭台铭和富士康。上月河南新郑在中央某大报上登整版“黄帝公祭大典”消息,下面排的是29个本地招商项目。(据《民间修家谱热调查》)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修撰家谱反映出的特点。指出撰修家谱的社会价值。

 

查看答案

“世界似乎没有一个国家的学生像中国的学生这样,一致而热切地追求现代的和新的思想。”这种社会和思想的酝酿,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全国性运动。这场“大规模的全国性运动”的主要影响是

A. 推动现代科学的传播

B. 促进民众的思想解放

C. 加速国家统一的进程

D. 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

 

查看答案

《每周评论》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它是‘学生牺牲的精神’、‘社会裁制的精神’、‘民族自决的精神’的结合,是民意与正气的表示,也是中国国民的创举”。该事件

A.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 动摇了专制思想的统治地位

C. 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 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查看答案

数据显示,1919年6月份日本对华贸易较上年同期减少约一半,从2 769万元减至1 405万元,使中国的对日贸易出超460万元。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中国扭转了对日贸易的被动局面

B.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日本对外贸易受挫

C. 军阀割据混战殃及中国对外贸易

D. 政治运动影响了中日贸易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