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1 西方中国观的变迁 16—18世纪 西方传教士赞美...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1  西方中国观的变迁

16—18世纪

西方传教士赞美儒家思想,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科举)开明,极少宗教战争,物质生活丰富。

启蒙思想家赞美孔子“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推崇儒家道德和规范,中国是一个由开明君主统治的理想国家。

19世纪

西方传教士、外交官把落后腐败麻木的中国称为“睡狮”,封闭、邪恶、停滞、堕落。

20世纪初

传教士、军人和政府眼中的中国基本是贫困、肮脏、混乱、残暴、危险的地狱。

20世纪30—40年代

美国军政界某些人士描述了一个大有希望的新中国形象:纯朴、智慧的传统社会,“崛起的英雄”。

 

——摘编自邱世兵《中国国际舆论环境的历史变迁——略论西方的中国观的演变》

表1为16~20世纪30—40年代西方中国观的变迁有关言论。请从表中提取2个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示例一: 论题:明末清初到19世纪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由开明变为堕落 论据和论证:16到18世纪的明清之际,一方面由于中国是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科举制度盛行,社会流动相对畅通;工农业生产高度发达,商业繁荣;思想统一,文化繁荣;另一方面,此时的西方社会,政治上多数处于天主教和封建专制的统治之下,社会矛盾尖锐,国家间战争不断;经济上与中国的贸易处于不利地位;同时启蒙运动兴起,由于批判封建专制和天主教统治的需要,中国儒家思想部分被采纳。加上此时西方对中国政治制度、科举、思想文化等了解的不全面,此时中国在西方的眼中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19世纪初,中国专制统治腐朽,对外闭关锁国。中期开始,在对外战争中屡屡战败,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的附庸,且国人吸食鸦片,身体素质低下,社会落后和保守。而同时期的西方民主政治逐步确立和完善,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人文主义、自由平等等思想广泛传播,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的形象由开明变成了封闭、邪恶、堕落。 示例二: 论题:20世纪初到20世纪30-40年代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由混乱变为崛起 论据和论证:20世纪初,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社会统治黑暗,各种斗争风起云涌,经济凋敝,民生艰难。而同时期西方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进入到“电气时代”,加紧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资本输出和瓜分,民主政治逐步成熟,此时在西方人眼中中国被贴上了贫困、肮脏、混乱等不良标签。 20世纪30—40年代,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全民族团结一致,坚持抵抗,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解放,有力地配合了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反法西斯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所以此时在西方人眼中的中国的形象是纯朴、智慧的,是“崛起的英雄”。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题目,依据材料中信息先提取观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即可,首先依据材料中信息从“明末清初到19世纪,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由开明变为堕落”“20世纪初到20世纪30-40年代,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由混乱变为崛起”等角度提取观点,论证结合近代以来,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社会统治黑暗,各种斗争风起云涌;经济凋敝,民生艰难等角度分析论证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始到19世纪末,世界逐渐形成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即“西方秩序”,它排斥了占人类多数的非西方国家。20世纪“西方秩序”受到多种因素冲击并逐步被“一超多强”趋势所取代。

材料二21世纪,奉为天条的“西方秩序”价值理念越来越成为问题,相互牵绊的政治制度存在的缺陷,使西方国家政府机构掣肘重重,行政效率低下。“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政治秀,使立法机构成为不同利益集团争权夺利的“斗兽场”,美国奥巴马政府因“医改方案”未获通过,导致政府在2013年出现了两个多星期的“停摆关门”。“倾听大多数人声音”的全民公决缺乏对民意的有效整合,2014年9月19日苏格兰在全世界人民面前玩了一把独立“公投”,而西班牙则身陷“加泰罗尼亚问题”引发的长期动荡。二战以来欧美国家坚持的经济政策,成为它们当今财政赤字、经济增长乏力的根源。

21世纪世界秩序需要新的制度设计,需要从非西方的古老文化中获得创新来源。当今世界面临的毒品泛滥,恐怖主义、贫富差距、环境恶化、功利横行与秩序紊乱等问题都可以从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先泰“百家”思想中找到解决方案。同理可推,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俄罗斯文化、印第安文化中的精华都可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支撑。

——摘编自黄仁伟、傅勇《从西方秩序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方秩序”得以确立的原因,并指出20世纪冲击“西方秩序”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1世纪“西方秩序”在制度运行层面存在的缺陷,并说明先秦思想对当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价值。

 

查看答案

里根政府时期通过的《1981年综合预算调整法》规定,联邦政府向州政府的33个教育方面的独立拨款项目合成一个简单的整笔拨款,并允许联邦政府以20页的管理要求取代667页旧的管理要求。这一规定

A. 试图缩小联邦政府的权力

B. 消除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C. 试图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D. 扩大了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查看答案

19世纪的达尔文主义者认为,人的本质是生物,其能力只不过是适应环境而已;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心理学家认为,意识只是支配人类行为的一个狭小的部分。这一些思想的出现说明

A. 工业革命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B. 进化论推动了心理学的发展

C. 科学发展推动对理性的反思

D. 现代主义思湖影响科学发展

 

查看答案

1710年,英国通过一项法令,要求议会下议院议员必须拥有法定水准以上的收入,而这一水准之高,仅数千人能够达到。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 贵族保持了较大的政治影响

B. 光荣革命成果未能得到巩固

C. 资产阶级开始掌握国家政权

D. 国王试图加强对议会的控制

 

查看答案

“民主”源于希腊文,原意为“人民的权力”;“共和国”一词中的“公共”源自拉丁文“人民”,在古罗马,共和国被视为是“人民的共同事务”;进入帝国时代,“皇帝所决定的都有法律效力,因为人民已把他们的全部权力通过王权法移转给他”。材料反映了

A. 社会契约论根植于久远的传统文化

B. 君权神授理念取代了人民主权思想

C. 古希腊的民主政体在不断发展创新

D. 罗马帝国的立法重视体现君主意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