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费孝通(1910-2005年),清华大...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费孝通(1910-2005年),清华大学毕业后到广西瑶山和江苏江村做农村社会调查,目睹了中国农民的苦难生活,形成“经世富民”思想。1936年,费孝通调查江苏江村的农民生活后,在《江村经济》里提到:“江村是中国国内蚕丝业的重要中心之一,工厂代替了家庭手工业系统,从而产生社会问题。最终解决中国农村问题的办法是增加农民收入,中国传统工业主要是乡村手工业,例如,整个纺织手工业本来是农民的职业,因此恢复农村手工业是根本的措施。”1981年,他在三访江村时指出:“我们不走把农民集中到城市里去发展工业的路子,而是让农民把工业引进乡村来脱贫致富。由大中企业提供信息、技术和部分设备,乡村提供土地、劳动力和部分资金,合作办中小型乡镇企业,成了一条双方有利的出路。

——摘编自李培林主编《费孝通与中国社会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和80年代费孝通关于农村经济主张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费孝通关于农村经济主张变化的原因。

 

(1)异:20世纪30年代。主张以恢复农村手工业增加农比收入;20世纪80年代,主张发展乡镇企业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同: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面貌。 (2)原因: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农村引进工业,有利于农民脱贫致富。利于农村现代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需要转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 【解析】(1)从材料“工厂代替了家庭手工业系统,从而产生社会问题。最终解决中国农村问题的办法是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把工业引进乡村来脱贫致富”中得出两者的相同点;从材料“恢复农村手工业是根本的措施”“合作办中小型乡镇企业,成了一条双方有利的出路”中可以分析出两者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1981年”并且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改革开放、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一战结束后,得益于德国的战败,法国在欧洲大陆重新获得了自普法战争失败以来梦寐以求的霸权。法国凭借着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地位主宰着欧洲大陆――它收复了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并且拥有德国萨尔煤矿的开采权,其丰富的煤铁资源极大地加强了法国的实力;它占领了德国的莱茵河左岸地区,莱茵河右岸50公里内的地区被划为非军事区;法国通过和比利时、波兰、捷克、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结成政治军事同盟,一方面对德国进行战略包围,一方面对新兴的苏维埃俄国进行“防疫”隔离。在两次大战期间,正是法国建立的这个安全体系,有效地保卫了欧洲的和平。

——摘自《大国地位的终结 西欧诸神的毁灭——第二次大战前的大国外交》

(1)概括分析一战后法国处置德国,建立安全体系的努力。

(2)分析法国努力建立欧洲安全体系的原因。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清军的屡次败北,彻底暴露出旧有军的腐朽,朝野上下群起呼吁必频改革旧军,建立新军。基于这种形势,袁世凱向光绪帝建议改革军制:募练新军。他的主张得到光绪帝及朝廷大臣的支持,于1895年12月8日获得到天津小站督练新建科军的权柄。军队设督练处, 袁亲自领督练官。新建陆军采取德国和日本建制,,营制分左右两翼,每翼分統步、炮、马、工程、辎重各兵种;教官多自德国聘任;新式武器多从德囯购置,全军一律习洋操,实开中国陆军近代化的先河。袁世凯在军队中大树特树个人绝对权威,通过官禄利诱,很快培植起一批亲信死党,把军队训练成带有浓烈人身依附性质的武装。    

——摘编自罗雪《晚清军事制度变革及其念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廷新建陆军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建陆军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1  西方中国观的变迁

16—18世纪

西方传教士赞美儒家思想,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科举)开明,极少宗教战争,物质生活丰富。

启蒙思想家赞美孔子“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推崇儒家道德和规范,中国是一个由开明君主统治的理想国家。

19世纪

西方传教士、外交官把落后腐败麻木的中国称为“睡狮”,封闭、邪恶、停滞、堕落。

20世纪初

传教士、军人和政府眼中的中国基本是贫困、肮脏、混乱、残暴、危险的地狱。

20世纪30—40年代

美国军政界某些人士描述了一个大有希望的新中国形象:纯朴、智慧的传统社会,“崛起的英雄”。

 

——摘编自邱世兵《中国国际舆论环境的历史变迁——略论西方的中国观的演变》

表1为16~20世纪30—40年代西方中国观的变迁有关言论。请从表中提取2个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始到19世纪末,世界逐渐形成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即“西方秩序”,它排斥了占人类多数的非西方国家。20世纪“西方秩序”受到多种因素冲击并逐步被“一超多强”趋势所取代。

材料二21世纪,奉为天条的“西方秩序”价值理念越来越成为问题,相互牵绊的政治制度存在的缺陷,使西方国家政府机构掣肘重重,行政效率低下。“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政治秀,使立法机构成为不同利益集团争权夺利的“斗兽场”,美国奥巴马政府因“医改方案”未获通过,导致政府在2013年出现了两个多星期的“停摆关门”。“倾听大多数人声音”的全民公决缺乏对民意的有效整合,2014年9月19日苏格兰在全世界人民面前玩了一把独立“公投”,而西班牙则身陷“加泰罗尼亚问题”引发的长期动荡。二战以来欧美国家坚持的经济政策,成为它们当今财政赤字、经济增长乏力的根源。

21世纪世界秩序需要新的制度设计,需要从非西方的古老文化中获得创新来源。当今世界面临的毒品泛滥,恐怖主义、贫富差距、环境恶化、功利横行与秩序紊乱等问题都可以从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先泰“百家”思想中找到解决方案。同理可推,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俄罗斯文化、印第安文化中的精华都可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支撑。

——摘编自黄仁伟、傅勇《从西方秩序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方秩序”得以确立的原因,并指出20世纪冲击“西方秩序”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1世纪“西方秩序”在制度运行层面存在的缺陷,并说明先秦思想对当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价值。

 

查看答案

里根政府时期通过的《1981年综合预算调整法》规定,联邦政府向州政府的33个教育方面的独立拨款项目合成一个简单的整笔拨款,并允许联邦政府以20页的管理要求取代667页旧的管理要求。这一规定

A. 试图缩小联邦政府的权力

B. 消除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C. 试图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D. 扩大了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