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真理》中记载了普罗泰戈拉留传下来的哲学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存在时万物存在,不存在时万物不存在。”据此判断:普罗泰戈拉认为国家治理好坏的标准应是( )
A.是否由“哲学王”来做统治者 B.是否民主和强盛
C.是否人人都遵守习俗和法律 D.是否对人有利和符合人性
梁启超在《保教非所以尊孔论》中说:“文明之所以进,其原因不一端,而思想自由,其总因也。欧洲之所以有今日,皆由十四五世纪时,古学复兴,脱教会之樊篱,一洗思想界之奴性,其进步乃沛乎莫能御……”这一论述主要是肯定
A. 文艺复兴
B. 启蒙运动
C. 中体西用
D. 维新变法
《英国政治制度史》中写道:“尽管1832年改革是相当保守的,但这次改革毕竟是向着贵族寡头借以垄断国家政治大权的堡垒——旧的议会选举制度打响了第一炮。”这是因为改革:
A. 改变了贵族把持英国政治的局面
B. 防止了英国走向垄断帝国
C. 使议会重回国家政治的权力中心
D. 使议会席位分配趋于合理
明中后期出现了“缙绅家之女(婚嫁)唯财是计,不问非类”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A. 抑商政策逐渐松动
B. 择偶标准开始转变
C. 奢靡之风甚为流行
D. 传统观念遭受冲击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细绢)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后汉书·蔡伦传》)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据材料能得出“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这一结论
B. 材料说明文字记载是我们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
C. 人们的需求是科技进步的原因之一
D. 对原料的选择和降低造纸的成本没有关系
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它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由此可见,道家
A. 反对掠夺,拯民疾苦
B. 追求平等,无为而治
C. 避世出尘,提倡包容
D. 遵循规律,和谐处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