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厦门海关报告称:在厦门西面,靠近漳州的河谷平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厦门海关报告称:在厦门西面,靠近漳州的河谷平原,水果是一项重要而又富有特色的产品。漳州地区的香蕉、轴子深受厦门市场欢迎。福建的海外华侨特别喜欢来自本省的桂圆干。福建漳州南门附近圆山的水仙球茎久负盛名,成为出口商品。当地存在着引人注目的出口到美国、加拿大的水仙球茎贸易。1902年出口为1.687.000粒,价值为33.124海关两。1911年的出口增加到3,867.290粒,价值45.353海关两。1853年后,茶叶出口口岸从广州转向福州,促进了福州的茶叶加工和贸易的兴盛,郊区熏茶的香花生产由此兴起。

材料二1909年,华侨郭祯祥兄弟集股45万元,创办“华祥制糖公司”。在龙溪县属王四爷洲、田边及同安县属水头购入300亩土地,设立甘蔗农场,从台湾移植甘蔗250万株。1929年,商人陈之鳞集股32万元,在漳浦创建“丰祥公司”,购地7000多亩作为甘蔗栽垦场,并且设厂榨糖。1936年,秦望山、王振南等汇集侨股20万元,成立“南安温陵制糖公司”,次年春在南安境内发放蔗苗50万株,分给当地农民种植,并贷放肥料。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林星《近代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城市城乡关系的透视》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开埠通商后福建城市周边农村经济呈现出的新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引起以上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3)综合上连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认识上述变化?

 

(1)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被卷入世界市场;出现了近代工业;农业与工业的联系更加紧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渗透到农村。 (2)原因:开埠后国内外市场的扩大;通商口岸城市的发展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 (3)开埠通商带来了先进的西方工业文明;推动了开放城市周边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加速了近代化进程。 【解析】(1)根据材料中“漳州地区的香蕉、柚子深受厦门市场的欢迎”“福建的海外华侨特别喜欢来自本省的桂圆干。福建漳州南门附近圆山的水仙球茎久负盛名,成为出口商品。”可知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被卷入世界市场;据“1909年,华侨郭祯祥兄弟集股45万元,创办‘华祥制糖公司’”可知出现了近代工业。根据材料“1853年后,茶叶出口口岸从广州转向福州,促进了福州的茶叶加工和贸易的兴盛,郊区熏茶的香花生产由此兴起。”可知农业与工业的联系更加紧密;根据材料“次年春在南安境内发放蔗苗50万株,分给当地农民种植,并贷放肥料。”可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渗透到农村。 (2)出现以上变化的主要原因可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工业文明传入,国内外市场的扩大,通商口岸城市的发展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 (3)根据材料“1909年,华侨郭祯祥兄弟集股45万元,创办‘华祥制糖公司’”“1929年,商人陈之鳞集股32万元,在漳浦创建‘丰祥公司’” “福建漳州南门附近圆山的水仙球茎久负盛名,成为出口商品。”并结合所学列强入侵给中国造成的影响可知开埠通商带来了先进的西方工业文明;推动了开放城市周边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加速了近代化进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哥伦布远航美洲以后,人们在一种新的宇宙观和价值观的刺激和鼓舞下,海外探险才突破了传统的区域范围并终于实现了两个世界的汇合,将世界联成一个整体。哥伦布的发现粉碎了中世纪狭隘封闭的地域观念,促使欧洲人把目光投向新的地平线。在他首航成功不过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人迹罕见的美洲的大部分地区得到开发,环球航行得以实现,西行到达亚洲的航路得以开通。……早期的北方航行没有产生明显的效果。在哥伦布发现西印度群岛以后随之而来的是大范围的迅速定居(即殖民)。美国的权威学者莫里森这样评价说:“自从奥古斯都·恺撒以来,引导历史潮流的首屈一指的人物当推哥伦布。”

——摘编自《哥伦布传记》

材料二

(1)依据材料一,说明美国学者为何将哥伦布称之为“引导历史潮流的首屈一指的人物”。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怎样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关于国家是否实现了统一,中国自古不仅要看国家的统治权能否达到那个地方,而且还要看那个地方实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制度是否与全国统一。也就是说,只有全国实现了“一制”,才算实现了国家统一。

材料二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实现香港顺利回归,这改变了中国人的统一观。现在国家对实现统一的要求有降低的部分,也有提高的部分。降低的部分就是统一的标准降低了,不再事事要求统一了;提高的部分是,既要实现统一,又要维持繁荣稳定,不仅不让任何一方受伤害,反而还要让各方从中获益。

——材料一、二均摘编编自王振民《“一国两制”下国家统一观念的新变化》

材料三再一步去看它的来源,有一个中国文化的本质在里边,它可以把不同的东西合在一起。没有这样一个本质,那就不会有今天的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也不会出来”一国两制”。

——摘编自费孝通《中国文化与新世纪的社会学人类学》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与现代关于“国家统一”标准的不同之处,并概括“一国两制“在哪些方面对“国家统一”有所发展。

(2)根据材料二,指出现代中国人的“统一观”。

(3)综合上述材料,如何看待”一国两制”?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78年,有人抱怨说:“内阁会议并非依法而设,外交委员会也得不到英国法律认可。内阁从枢密院手中夺走处理政务的权力,由此成为人们抱怨的对象。”

材料二威廉统治末年,内阁成员的相对固定化以及内阁会议召开的惯常化,促使内阁完成了从私密状态向公开状态的转变,笼罩于其上的神秘面纱被慢慢揭去了。与此同时,内阁也逐渐完成了从君主御用咨询决策机构向国家最高决策和行政机构的过渡。

材料三从1711年起,安妮女王几乎不再参加内阁会议。此后,由财政大臣取代国王主持召开内阁会议,讨论国务并做出决策,逐渐成为一种惯例;而将决策结果呈报给君主,由君主来签署实施,也仅仅成为一种象征性的权力了,这表明,内阁在摆脱王权的控制、获取独立性方面,已取得飞跃性的进步。

——以上材料均摘端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内阁制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78年和威廉统治末年英国内阁的区别,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国王权力的变化趋势。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责任内阁制度形成的原因。

 

查看答案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说,“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就是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问题,这个东西能不能成功,将决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可持续发展,以前那种不讲环境,不讲社会成本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材料说明中国

A. 污染了世界环境

B. 要改变市场经济模式

C. 深化改革十分必要

D. 将重点发展低碳产业

 

查看答案

林蕴晖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某一章节中,有这样两个小标题:工商业者要掌握自己的命运;资本家交出企业的心态。围绕这两个标题而介绍的内容应该处于

A. 1949~1956年

B. 1956~1966年

C. 1966~1976年

D. 1976~1992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