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中指出,我们现在在经济战线上已经取得的一批胜利,但这还不是根本的好转。要获得财政经济情况的根本好转,需要三个条件,即:(一)土地改革的完成;(二)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三)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据此推断,毛泽东作这个报告的时间最有可能是
A. 1949年
B. 1950年
C. 1956年
D. 1958年
作家王树增在《解放战争》一书中指出:“解放战争并不仅是三大战役、渡江战役那样摧枯拉朽,所向披靡。亦有攻打太原的艰难和血腥,攻打金门岛的惨烈和失败,攻打兰州的诡异和曲折,无数的人生悲剧掩埋在历史的深海里。”下列对解放战争经历曲折、跌宕过程的原因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A. 国共双方在各战场的军事态势不同
B. 人民解放军的军事劣势和武装落后
C. 二战后逐渐形成的冷战格局的影响
D. 美国始终都对国民党进行军事援助
陈独秀认为,在某历史事件中体现出“直接行动”的精神,即“对于社会国家的黑暗,由人民直接行动,加以制裁,不诉诸法律,不利用特殊势力,不依赖代表”。据此推断,该事件
A. 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B. 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运动
C. 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D. 标志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有人评价某宪法是“一部不伦不类、伸缩性很大,既能适应君主制也能适应共和制的宪法”,但同时这又是一部充满着妥协和智慧的宪法,在这一宪法下,国家成为“半总统半议会制”国家。由此可知,该宪法是
A. 英国《权利法案》
B. 美国1787年宪法
C. 《拿破仑法典》
D.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我国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曾明确地指出:“(某段时期),中国人在欧洲人心目中,是天才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是有高度文明的民族。当时他们向往的是中国,学习的是中国。”据此判断,“某段时期”是指
A. 十一、十二世纪
B. 十四、十五世纪
C. 十七、十八世纪
D. 十九、二十世纪
近代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提出的“历史理解之同情(即强调要站在当事人所处的时代思考和评价历史事件)”是史学界研究历史事物的基本原则之。下列评述符合这基本原则的是
A. 古代雅典民主是“少数人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B. 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主要是为推动手工业的发展
C. 洋务运动强调“中体”是为引入“西用”而铺路
D. 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有失认知的客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