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九世纪后期,英国掀起了怀乡风尚.人们视乡村为“古代安宁常在之地”。是英国最宝贵的财富,视乡村生活为民族道德特点的保留地。商人成了受蔑视和道义谴责的对象,而工业则主要被指责是乡村美景的破坏者。发财致富的商人模仿乡绅的生活方式,渴望获取一份乡村地产,成为绅士或与地方绅士联烟。学校教育轻视专业和实践学习,偏重塑造有闲的地主绅士,很少有实业家出身名校,而出身名校的实业家多数变得“文雅”起来,即不再一门心思追求生产和利润。最终,英国绅士的价值观在政治思想和行动中“驯化”了工业主义。
一一摘编自马丁威纳《英国文化与工业精神的衰落》
材料二 二十世纪初,中国城乡文化发展渐呈分离之势。与传统做官的读书人多半要还乡不同,新学制下的大学(早期也包括中学)毕业生基本在城市定居,不再落叶归根。学生与城市的联系愈来愈紧密,他们轻视农民,与乡村日益疏远。农村学校和入学儿童数量都至下降趋势。乡
村中人的读书愿望不高,平均识字率逐渐降低。本已为数日少的乡村读书人也向城市流动。
农村中剩余乡绅的文化水平大不如前,对自己的道义约束也日渐松懈。
一一摘编自罗志田《变动时代的文化展迹》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怀乡之风”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的追求与19世纪后期英国
绅士化商人追求的不同之处,并分析中国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
1962年法国总统戴高乐说,如果但丁、歌德都没有了自己的国籍,都用世界语来思考和写作。他们还能对欧洲文化有他们已做出的贡献吗?因此除了“多国家的欧洲”之外,不可能有另一个什么“欧洲”。这反映了他
A. 呼吁保留必要的国家主权
B. 提倡扩大西欧一体化的范围
C. 鼓励张扬各国的文化特色
D. 极力反对美国干涉欧洲事务
1930年6月,斯大林在苏(联)共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在我国改造国民经济不仅限于改建它的技术基础。同时还要改变社会经济关系……已经联合起来并实行社会主义化的工业方面,技术改造基本上已经具备现成的社会经济基础。”斯大林这一讲话
A. 推动工业化的全面开展
B. 加快了农业集体化步伐
C. 促使新经济政策的废除
D. 抓住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1839年,保守党领袖皮尔应邀组建政府,但他坚持要求女王的内务人员也应换成保守党的人。女王愤然回绝,皮尔也拒不组阁。后来在女王丈夫的调停下,采取折中办法,换掉了宫内的一半侍从,“寝宫危机”才宣告结束。这反映了英国
A. 女王权力受到内阁制约
B. 民主政体的日趋完善
C. 践行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D. 国家权力中心的转移
罗马法规定,首先发现矿藏者可为该矿藏的所有人,但国家可以视需要限制甚至禁止其开发。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须付给发现者矿藏价值的2%。罗马法
A. 以保护私有财产为核心
B. 平衡环保与经济发展需要
C. 保护自由民的经济利益
D. 协调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
1951年春,山西长治地委对其辖区的5个村卖地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土改后5个村共有卖地户96户,计:新中农61户,占63.5%;老中农31户,占32.3%;贫农4户(其中有2户系旧富农下降),占4.2%。共卖出土地284.11亩,其中新中农占65.2%,老中农占31.2%,贫农占3.2%。”这说明该地区
A. 农村土地改革没有成果
B. 农民土地私有制发生了变化
C. 农民两极分化十分严重
D. 变革农村生产关系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