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判定文明出现的标志时,若将其主要物化为两点:(一)金属器具被比较广泛地使用;(二...

判定文明出现的标志时,若将其主要物化为两点:(一)金属器具被比较广泛地使用;(二)已能记载语言的成熟的文字的应用。按照此标准,中国文明社会形成的时间最迟不晚于

A. 一万年前

B. 黄帝时期

C. 商周时期

D. 秦汉时期

 

C 【解析】商周时期出现成熟的汉字——甲骨文;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铸造的繁荣时期,已经出现青铜农具。故答案为C项。A、B项不符合材料给定的标准,排除;秦汉时期在商周之后,排除D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祖冲之“专功数术,搜炼古今”,广泛收集从上古时代起直到6世纪他生活的时代止的各种文献资料,进行了认真的考察。他还“亲量圭尺,躬察仪漏,目尽毫厘,心穷筹策”,在天文历法方面,编制了一部新历法,即《大明历》曾经设计制造过水碓磨(利用水力加工粮食的工具),铜制机件传动的指南车,一天能走百里的“千里船”以及类似于木牛流马的陆上运输工具。最值得一提的是,祖冲之将圆周率推算到更加精确的程度。据《隋书·律历志》记载,祖冲之确定了π的不足近似值3.1415926和过剩近似值3.1415927……即3.1415926<7c<3.1415927,精确到小数点后第7位。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成果,直到约一千年后,才为15世纪中亚数学家阿尔·卡西和16世纪法国数学家韦达所超过。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祖冲之科学研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祖冲之在中国科学史上的地位。

 

查看答案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39年5月日本关东车首先发起进攻,法国占领诺门坎(银子中国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西南部的新巴尔虎右旗)东部领土,作为下步侵略苏联远东地区的跳板,进而实现蓄谋已久的“北进计划。日“满”骑兵部队在担克、装甲车,地兵、航空兵配合下,向外蒙第24国境警备队发起进攻。日本陆航的5架轻型轰炸机向蒙军投下64颗炸弹,并用机枪低空扫射,造成蒙军约50人伤亡。在日“满”军协同进攻下,蒙军被迫放弃哈拉哈河西岸。……5月21日,蒙军发动反攻,共调集了精兵4个团、 装甲汽车2个营、炮兵2个连。驻扎在乌兰巴托的苏联红军第5特别司令部在得到日军出动了飞机、装甲车辆参战的情报后,也派出了包括工兵、坦克部队在内的苏军帮助蒙军作战。苏蒙军紧密配合,很快便夺回了此前被日军占领的阵地。……双方最终于9月16日停火,苏蒙军以6千人就歼灭6万日军。诺门坎战役虽然只是在亚洲爆发的局部战争,但该战役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巨大。

——摘编自《诺门坎战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诺门坎战役的特点,并简析其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诺门坎战役的影响。

 

查看答案

材料一: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政府特别重视农村多边经营的一个环节--乡镇企业的发展。截至1985年,乡镇企业除数量之外,所有的项目基本上都是增加的趋势,特别是1984年急剧增加。但是,每一个企业的职工平均人数,1983年时30人左右,到1984年时减少8人,1985年时又减少5人。乡镇企业的主要行业,除了纺织、建材外,还有食品加工、矿山采掘、肥料、农具、农药等多种类型,其中主要的行业有25种以上。

--摘编自滨下武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材料二:长期以来,城乡分离的二元经济格局,使农村单纯搞农业,城市搞工业,这种做法使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而乡镇企业既接受了城市的辐射,又扩大向城市反射,开创“城中有我,我中有城”的局面。……对于中国的乡镇企业,英国路透社说,“中国在乡镇工厂利用剩余劳动力的办法,在发展中国家是独树一帜”。

--摘编自应佳洁《乡镇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乡镇企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展乡镇企业的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全球化经历了3个伟大的时代,“全球化1.0”主要是国家间融合和全球化,开始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时,持续到1800年前后,推动全球化的力量来自国家;“全球化2.0”是公司之间的融合,从1800年一直到2000年,推动全球化的力量来自企业;而在“全球化3.0”中,个人成为了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通过因特网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世界变平了。

——[美]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在“1.0时代”“2.0时代”“3.0时代”之中任挑一个观点加以论证。(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经济学界与伦理学界一直存在这一论题,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孙中山给我们以重要启示。他认为只有进行政治革命,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才能够保证人民参与经济的平等权利,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孙中山强调实行“平均地权”能够有效地防止贫富悬殊的扩大,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使民生得到较好的改善。孙中山认为当时中国所面临的问题是患贫穷,不是患不均,主张振兴实业、实现国家的现代工业化以此来获得经济快速发展。1924年,孙中山指出在私人资本制度的存在下是无法实现分配公平的,“节制资本”可以预防资本的垄断,实现分配正义。孙中山强调公平不能以牺牲效率为代价,认为维护社会公平也是提高经济效率的方法之一。孙中山借鉴这一方面西方的成功经验,认识到制度创新是两者兼得的关键。

——摘编自汪荣有 《孙中山经济伦理忠想探析》等

材料二  平等与效率之间的权衡是当代 “福利国家”面临的最重要课题。1945年, 英国工党政府上台后。在凯恩斯主义的指导下,遵循“最低原则”“普遍原则”和“责任原则”着手建立比较完善的福利制度,1948年宣布建成世界上首个“福利国家”。政府给公民的津贴与补助,名目越来越多,几乎包括了“从摇蓝至坟墓”所需的所有福利项目。1960年,英国社保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6%,到1983年,达到13.1%。但以“福利国家”模式为核心的社会治理体系难以为继。撒切尔夫人上台后,保守党政府开始调整自己的角色,社会保障制度开始向“基本安全网”方向转化,不再承诺公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只负责解决少数人的特殊困难。撒切尔政府把减轻税收作为重振英国经济战略中的一项重要政策。政府还将一些国营企业私有化,积极鼓励私人开办新企业。在这些措施下,社会成员在收入与财产上的差距拉大了,但经济显著增长。

——摘编自易梦红、 佟家栋《平等与效率间的再权街》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关于公平与效率的主要主张,并予以简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在公平与效率的权衡方面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综上所述,谈谈你对公平与效率的认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