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这一趋势
A. 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
B. 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
C. 扩大了农民的人身自由
D. 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
如下图,唐玄宗开元年间将10道析分为15道,其中山南道两分为山南东道、山南西道,江南道三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黔中道,以适应监察事务繁重的需要。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 南方经济的发展
B. 藩镇势力的扩大
C. 海上丝路的开通
D. 君主专制的加强
先秦某思想家认为,家庭是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血缘亲情不能成为社会秩序的道德源泉,其指斥“盗(盗贼)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得其国”。据此可知其主张
A. 反对财产私有制度
B. 维护“各爱其家”的宗法原则
C. 建立博爱互利社会
D. 建立家庭为核心的秩序模式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8世纪初,史官吴兢(670~749年)编成了《贞观政要》,以为“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而来,未之有也。……缀集所闻,参详旧史,撮其指要。”该书的编纂在于劝惩匡辅,希望“有国有家者克遵前轨,择善而从,则可久之业益彰矣”。《贞观政要》使得李唐的帝王之业得以自“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转而以本朝祖宗为治政楷模,使高不可攀、空泛抽象的理想境界变化为更加贴近现实、可资效法的亲切榜样。该书编成以后,贞观之治就成了帝王政治的范本。中唐以降,宪宗、文宗、宣宗诸帝奉《贞观政要》为经典,无不慨然仰慕太宗政化,鞭策激励自己发愤振兴。唐朝以后,不仅历代帝王推崇《贞观政要》,一般士大夫文人乃至僧道,也因为书中包含道德训教可作为处世指南而喜欢读它。它还被译成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蒙古文和满文,以供当政者参考。大约9世纪时,《贞观政要》又传到了新罗、日本等国,被列为王室、幕府的政治教材。
材料二《君主论》是意大利政治家、思想家马基雅维利(1469~1527年)的代表作。1532年开始印行以来,从西方到东方,它在政界、宗教界、学术界等领域引起巨大反响,该书被欧洲历代君主奉为案头之书,被誉为人类有史以来对政治斗争技巧最独到、最精辟的解剖。在《君主论》一书里,马基雅维利否定了公认的一般道德,他认为君主在行使统治权时可以不受任何道德准则的约束,可以不择手段地实现自己的目的。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花了大量篇幅来阐述武力和军队的重要性。他认为君主唯一的“专业”就是思考战争、军事制度和武装训练问题。马基雅维利以实用主义的态度来看待宗教,认为古罗马的宗教要比基督教更为可取,批判当时的基督教侵蚀了一个自由和生气勃勃的公民生活所需要的品质。
——据赵媛《浅析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史官吴兢编写《贞观政要》的主要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贞观政要》备受国内外关注和重视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君主论》在意大利出现的背景及对欧洲的影响。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45年的3月,盟军欧洲战区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将盟军的主攻方向由原来的柏林改为东南方向的慕尼黑和莱比锡。艾森豪威尔认为攻克柏林至少将让盟军损失10万士兵。此时,美军已经开始与纳粹德国就投降问题讨价还价,德军在穷途末路时具有率先向美国人无条件投降的可能性。艾森豪威尔意识到,战后东西方阵营对德国占领区的划分肯定要以把德国从南到北一分为二的易北河为界。如此一来,即时盟军费尽千辛万苦打下柏林战后叶必然要交还苏联。
就在苏军付出30万人伤亡代价攻克柏林的5月3日,德国投降专使到达盟军驻地。面对德国人主动“上门投降”,艾森豪威尔认为美英想与德国单独媾和显然是不现实是不现实的。思考再三后,艾森豪威尔找到苏军在兰斯的联络官,由他代表苏联签署“兰斯投降书”。
1945年5月7日,德国政府代表在盟军驻地的法国同美国、英国代表和未得到斯大林授权的苏联代表签署德国无条件投降书。“所有德军在欧洲中部的时间5月8日晚上11时起停止军事行动”。此后,西方国家往往有意在5月7日或8日纪念二战。
斯大林于5月7日当天正式向英美两国发出抗议,认为“兰斯签署投降书一事只当作投降仪式的预演”。在斯大林的坚持下,1945年5月8日,德国人不得不在柏林郊区的卡尔斯特进行第二次“正式的”投降仪式,规定投降书从5月9日零时开始生效。此后,苏联在每年的5月9日进行红场阅兵。突出自己才是二战中的中流砥柱。
——摘编自王昱《1945年德国为何投降两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美英盟军放弃攻克柏林计划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投降两次的原因,并进行简要评价。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1206年蒙古国建立前后,蒙古族医与巫的界限尚不很清楚,故卫生保健制度也是比较原始,蒙古国建立后,医事制度逐渐引起统治者的重视,特别是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对医疗保健提出迫切要求。忽必烈为了提高医生医疗水平,淘汰不合格医生,于1272年正式建立“医学提举司”,专门负责太医以及各级医学人才的考校,并负责校勘医藉指导各路医学及辨别药材等。1282年,又正式建立了为太子保健服务的“典医监”等机构。1288年还在地方设立了“官医提举司”,管理医户差役词讼等事务。1292年,于广惠司下建立“回回药物院”,职别从五品,专门管理回回药事,使阿拉伯医学在中国得到更广泛的传播。1294年又建立掌医监及广济提举司,管理修合药饵,以施贫民。至此,元代的医事制度,已基本形成,并有较完整的医疗保健制度。
——摘选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忽必烈医疗保健改革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忽必烈医疗保健改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