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说:“没有充分的土地、但却拥有充裕的劳力,中国人本可全力以赴去生产资本以弥补土地的短缺。但是实际上,在力图节省土地的同时,技术发展反倒专注于能更密集地使用劳力的手段。”这段材料强调了
A. 中国农业没有技术革新
B. 技术落后阻碍了中国农业发展
C. 过多的人口阻碍了中国农业发展
D. 精耕细作是中国农业的主要特点
北魏均田制规定奴婢授田与平民相同,耕牛也可授田。至唐初,唐高祖下令推行均田制,但取消了对奴婢、耕牛的授田。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 门阀氏族势力的衰落
B. 政府掌握土地的减少
C. 均田制度的逐渐衰落
D. 奴婢社会地位的下降
明初规定:“在京工匠上工者,日给柴、米、盐、菜,歇工停给。”1391年,进一步规定:凡在内府役作的工匠,“量其劳力,日给钞贯”。这主要说明明初官营手工业
A. 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B. 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
C. 限制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D. 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宋朝规定:客户(租佃户)与下等户才可以请射(开垦)荒田,规定官吏不得租种官田,规定寺观不得市(购买)民田,规定品官限外之田也要派差科,规定不得由出举而买田。据此判断,材料可以证明宋朝
A. 推行土地“不抑兼并”
B. 存在限制土地兼并的政策
C.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D. 削夺节度使地方财权
据《马首农言》记载,明代山西寿阳“邑之棉花,买自(河北)栾城,统计一邑,每年不过用数千驼。今岁虽云薄收,而旧日之积蓄尚有数千驼,亦足资一年之用”。这说明当时
A. 区域经济存在互补
B. 政府大力推广植棉
C. 河北成为产棉中心
D. 北方棉纺织业发达
据《邦计部·河渠二》记载,唐代宗“大历初,李栖筠为工部侍郎,时关中沃野千里,旧资郑、白二渠,为豪家贵戚雍隔上流,置私碾(磨面)百余所,以收末利,农夫所得十夺六、七”。这说明当时
A. 农田水利工程严重失修
B. 农业生产的商品化明显
C. 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D. 家庭手工业的规模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