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义爆发前夕,刘复基、杨洪胜、彭楚藩三位革命党人不幸被捕,在回答清政府官员“为何要造反”的责问时,彭楚藩答称:“庚子之役,仇教仇洋,引起战祸,及至兵临城下,又将汉族良善臣民任意杀戮,甚至瓜分倡议,不惟无以挽救,犹谓将中国送与外人,不予家奴。”材料可以说明
A. 清政府卖国行径引起中国人民反对
B. 武昌起义为被杀戮的良善臣民复仇
C. 部分政府官员同情革命党人暗中支持
D. 《辛丑条约》签订刺激列强瓜分中国
严复在《救亡决论》中说:“驱夷之论既为天下之所废而不可行,则不容不通知外国事。欲通知外国事,自不容不以西学为要图,此理不明,丧心而已。救亡之道在此,自强之谋亦在此,早一日变计,早一日转机,若尚因循,行将无及。”这表明严复主张
A. 通晓夷情抵抗列强侵略
B. 坚持变法维护清朝统治
C. 反对守旧宣传进化思想
D. 提倡西学挽救民族危亡
天王的伯、叔称国伯叔,其兄弟称国兄弟,各王的伯、叔皆称贵伯叔,其兄弟称贵兄弟。一般官员以官职的大小而定,官大见官小的都称之为弟,官小见官大的都必须称其为兄。这是不能有半点僭越的,如有违犯,必死无疑。由此可见太平天国
A. 摆脱阶级局限
B. 推行等级制度
C. 遵从伦理道德
D. 建设和谐关系
明大学士李东阳疏言“内阁与瑾(宦官刘瑾),职掌相关,凡调旨撰敕,或被改再三,或径自窜改,或持归私室,假手他人。臣虽委曲匡持,而因循隐忍,所损已多。”李东阳所述主要是由于
A. 内阁只是内侍机构
B. 宦官职掌裁定权
C. 皇帝专制皇权至上
D. 丞相制度被废除
王阳明曰:“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这说明王阳明
A. 重视道德修养
B. 强调格物致知
C. 倡导知行合一
D. 主张人性本恶
南宋刘一止《苕溪集》载:“老龙下饮骨节瘦,引水上诉声呷呀。初疑蹙踏动地轴,风轮共转相钩加。……残年我亦冀一饱,谓此鼓吹胜闻蛙。”这可以佐证
A. 冶金工具革新
B. 农业技术进步
C. 风能普遍利用
D. 小农生活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