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邓小平针对社会法治涣散的局面指出:“盗窃国家财产,贪污受贿,这是现钱买卖,清清楚楚,不容易搞错。所以,现在刹这个风,一定要从快、从严、从重。"邓小平的目的是
A. 强调经济建设是国家中心工作
B. 维护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
C. 推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强化司法执行和法律效力
1956年8月1日,中共中央指出:“今后《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除了少数中央负责同志的文章和少数的社论以外,一般地可以不代表党中央的意见,而且可以允许一些作者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同我们共产党人的见解相反的文章。”这一表态
A. 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B. 拓展了文学创作的新领域
C. 消除了“左”倾错误思想影响
D. 促进了人民教育不断进步
1879年起,欧洲旅行家毕晓普夫人先后在中国的广州、东北及中西部旅行。1896年,毕晓普夫人从上海出发,途经九江、汉口、沙市、宜昌、长江三峡、奉节、万县、成都、灌县、汶川、理县、马尔康、重庆等地,之后还出版了配有作者拍摄的113幅照片的书-《1898:一个英国女人眼中的中国》。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近代社会妇女地位的提高
B. 通商口岸受西方影响较大
C. 中国内地具有一定开放性
D. 欧洲加紧在华的殖民活动
1856年,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前,清政府与联军代表进行通州谈判,接受了联军提出的所有不平等条款,但在礼节问题上寸步不让,在联军代表拒绝了见皇帝时必须跪拜的要求后,清政府逐扣押39名联军代表作为人质。这些事件
A. 体现出清政府军事外交失据
B. 折射出晚清近代民族意识淡薄
C. 加快了中国殖民地化的进程
D. 成为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借口
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朱熹认为:“人生气禀,理有善恶。”由此可推知朱熹
A. 相信提高修养可以扬善抑恶
B. 认为人性的善与恶难以调和
C. 强调纲常理论以维护社会秩序
D. 初步完成重建儒学理论任务
唐代南方人民发明了灌溉工具连筒,它是用粗竹相连,打通竹内关节,用以引水,它能够架越涧谷,把水引到对岸。杜甫在《春水》中曾写道:“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这反映了当时
A. 政府重视农业工程建设
B. 小农经济下的水利特色
C. 手工业与农业密切结合
D. 文学折射了经济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