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铁犁和牛耕技术开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曲辕犁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土质粘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摘编自刘凤云等《论清代中国北部的农耕文化及游牧文化》
材料二 近代中国工业十分落后,农业机器主要依赖进口,表1反映了辛亥革命后20年间机器进口的状况。
表1每5年平均机器和工具年进口值(单位:1000海关两)
年代 | 各种机器和工具(A) | 农机具(B) | B/A(%) |
1912—1916 | 15956 | 118 | 0.74 |
1917—1921 | 39269 | 798 | 2.03 |
1922—1926 | 43074 | 390 | 0.91 |
1927—1931 | 55192 | 998 | 1.81 |
——摘编自章有义《明清及近代农业史论集》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并分析明清时期牛耕大量退出的原因。
(2)据材料二,说明与古代中国农业相比,近代农业在哪些方面有所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农业发展未取得突破的原因。
《中国对外开放的伟大实践》一文中提到:“十年实践,在我国沿海建立了从南到北的包括2个直辖市、25个省辖市、67个县、约1.5亿人口的对外开放前沿地带。”此后,我国政府
A. 开放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
B. 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
C. 开辟长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
D. 决定开发和开放浦东
从1976年7月1日到10月1日的四个月中,国家领导人出访总次数为79次,平均每月20次。而此后到1977年6月30日的八个月中,国家领导人出访总次数为252次,平均每月32次。频繁出访的目的
A. 努力扭转被动开放为主动开放
B. 加快融入世贸组织的步伐
C. 服务于改革开放启动大局的需要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79年起,政府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油脂等18种主要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平均涨幅35%,同时还对粮食和油料超过政府征购部分加价50%。这一举措
A. 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B. 打破了旧经济体制的束缚
C. 扩大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权
D. 宣告市场定价机制的形成
1975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1.9%。其中,工业增长15.1%,农业增长4.6%。这种状况表明
A. 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B. 拨乱反正有效的展开
C. 整顿工作卓有成效
D. 改革开放的促进作用
一五期间,中国投资在工业上的资金达250.2亿元,对农业的投资41.8亿元,对重工业基建投资的比重,由1952年的34.3%增加到1955年的47.3%;对农业基建的投资则由1952年的14.8%减少到1955年的6.7%。这表明当时国家意在
A. 加大农业投资比例规模
B. 重点并优先发展重工业
C. 调整农业工业投资比例
D. 纠正国民经济畸形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