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在《跌荡100年》中认为,“在1919年的5月、6月间,如果没有商业团体及工人的支持,‘五四运动’仅仅是一场激动人心的学生抗议而已。在青春激荡的天安门广场的背后,以工人和企业家为主体的商业力量就是那些起着重要的作用,却不被人注意到的‘广场背后’的人。”材料最能说明五四运动
A. 工人和企业家跃升为新兴政治力量
B. 得到先进知识分子领导
C. 是一场广泛的群众性的爱国运动
D. 促使国人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发表演说,“吾侪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鄙人愿诸君于是等谬想淘汰洁尽,从最上之改革着手,则同胞幸甚!”由此说明孙中山
A. 建立了进步力量大联盟
B. 首创了民主共和思想
C. 借助维新变革挽救危亡
D. 主张通过革命实现共和
朱维铮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中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材料不能表明太平天国
A. 带有近代化的倾向
B. 具有小生产者的局限性
C. 并未完全满足农民诉求
D. 具有宗教迷信色彩
清《景德镇陶录》载:“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如鹜。……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材料表明当时景德镇( )
A. 制瓷业开始兴起 B. 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
C. 全员参与瓷器生产 D. 民营手工业产品已占领整个市场
李贽《道古录》载:“则千万其人者,各得其千万人之心;千万其心者,各遂其千万人之欲。是谓物各付物,天地之所以因材而笃也,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也。今之不免相害者,皆始于使之不得并育耳。若肯听其并育,则大成大,小成小,天下更有一物不得所者哉?”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是
A. 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
B. 倡导人性的自由发展
C. 强调万物存在对立统一
D. 动摇传统礼教统治地位
史书记载:“行中书省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常赋岁钞四百万锭,各省备用之外,入京师者二百八十万锭”。材料反映了行省
A.代表中央治理地方
B.是元朝的最高行政机关
C.与都省相互制衡
D.是征收赋税的专门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