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郑成功所属的郑氏集团从葡萄牙控制的澳门购进丝织物运往日本,再从日本买进货物运到菲律宾转售给西班牙人;或从中国满载货物运往中南半岛和马六甲等地贸易。再换回苏木、胡椒等。这反映出当时
A. 国际经济区域的互补性
B. 中国已经主宰远东贸易
C. 中国海禁政策逐渐松弛
D. 地方割据促进经济发展
在吐鲁番地区考古中发现大量唐代文书,其中公文书内容涉及土地、户籍、赋役、军事、诉讼和馆驿等,私文书内容多为借贷、买卖契约等;此外还发现《千字文》等蒙书。这反映了当时
A. 西域地区全面接受中原文化
B. 唐朝有效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C. 西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较快
D. 唐朝实行大一统的文化政策
据《汉书》载,海昏侯刘贺不学无术、不尊礼仪、掠取女子,终被霍光所废;近年对刘贺墓考古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像、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有人据此判断,刘贺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皇室贵胄,《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据此可知
A. 出土文物最接近于真实的历史
B. 文献记载具有主观性不足为信
C. 史料实证需要科学严谨的态度
D. 历史叙述相互印证可还原真相
武王伐纣后,曾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并封霍叔、管权、蔡权(均为武王之弟)于其地附近以为监视,是为西周第一次分封;周公平定三监之乱(三监与武庚联合叛乱)后实行第二次分封,如封武王之弟康叔于卫,封王室贵族召公于燕,封功臣姜尚于齐。西周的两次分封均
A. 加速了民族交融和华夏族形成
B. 确保了贵族权力的有效承袭
C. 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与建设
D. 有效防止了殷商旧族的叛乱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王羲之,东晋时期杰出的书法家,他生性恬淡,性格耿直,朝廷公卿屡次召举他为官,他都辞谢。他早年从卫夫人学书,后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楷书学钟繇,在书法上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中晚年时,他不满当时用笔滞重、结体稚拙的局面,锐意改革,书风大变。他对楷书的结构、点画等加以变革,使楷书趋于匀称俊俏,挺拔多姿;他开创了今草,其草书用笔多变,流畅而富有韵致,比起前人有了质的飞跃;他的行书婉转灵动,俊逸妍美,从此,行书取得了与篆、隶、楷、草并列的地位。他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开晋后妍美劲健之体,创楷、行、草之典范,后世莫不宗法。他的行书字帖《兰亭序》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书圣”。
——摘编自蒲柳羽《浅谈王羲之书法艺术成就及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羲之在书法上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羲之对中国书法艺术的主要贡献。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主要参战国政府纷纷推出国家级哀悼日,增强现代人对 国家遭受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波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大屠杀纪念馆、美国的珍珠港事 件纪念馆、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等等,每年都举行国家公祭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12 月 13 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缅怀过去,更是抚慰民心、顺应民意的措施,以国家名义进行正 式纪念与公祭,能促使人类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程状态,而避免出现哪怕是片刻的忘却 与麻木,共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以国家公祭日的形式奠祭,也表明抽象的国家已经拟 人化,国家的意志、信念和情感,正与普通人情相融。
——整理自《国家公祭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确立“公祭日”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国家公祭日设立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