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学者戴震撰《孟子字义疏证》,小采取传统“疏证”(阐释考证)体例,而遵循先下定义,次列公理,然后解题、推论的顺序展开,批评宋明理学家的“理”只是意见,并非真理。这反映了
A. 经学考据开始讲求实验实证
B. 理学建立起完善的理论体系
C. 经世致用思想有了新的发展
D. 西学东渐影响传统学术发展
苏轼说:“自两税之兴,凶地之广狭痔腴而制赋,因赋之多少而制役。户无常赋,视地以为赋,人无常役,视赋以为役,是故贫者鬻田则赋轻,富者加地则役重。”苏轼认为两税法
A. 缓解了政府财政困难
B. 体现了税制公平原则
C. 使土地兼并更加严重
D. 进一步加剧贫富差距
两汉时孝廉只须甄别而不经考试,东汉自顺帝起,凡诸生举孝廉须试章句,文吏举孝廉须试笺奏;郡国孝廉须年四十以上才得应选,其中若有茂才异行者,则不拘年齿。这一变化
A. 说明对官员才能的重视
B. 打破贵族世代为官陈规
C. 体现公开公平选官原则
D. 意在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公元前705年,周桓王伐郑,大败,被射中肩膊,郑庄公未乘胜追击并遣使慰劳桓王。公元前554年,晋师侵齐,半路听说齐侯死,闻丧而还。这表明当时
A. 儒家思想影响统治者决策
B. 礼制仍影响贵族政治生活
C. 周王室权威尚未受到冲击
D. 争霸战争服从于政治需要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17年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针对部分人要求辞退英国文学系教授辜鸿铭的声明:
我聘用教员以其个人的学问、造诣为原则,在校授课以无悖于思想自由为界限。
我主张学术研究自由,可是并不主张假借学术的名义,作任何违背真理的宣传,不只是不主张,而且反对。
本教员中如有脑曳长辫而持复辟论者,如果他所讲授的在英国文学的领域之内而无涉及政治,本校亦没有排斥干涉的理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蔡元培对辜鸿铭的认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蔡元培的办学原则。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民国元年教育大事记:
1月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正式成立。
1月19日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改革清政府之学制。从前各项学堂,均改称为学校,监督,堂长应一律改称校长;初等小学校,可以男女同校;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布之教科书,一律废止等14条。
9月2日,教育部颁布《教育宗旨令》,规定“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有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同月,颁布《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师范教育令》等普通教育各级学校的专门法令。
10月,教育部颁布《专门学校法令》和《大学法令》。规定大学科类分为文科、理科、法科、商科、医科、农科、工科等;大学体制包括:一是大学设评议会,对大学重大事项有评审权,二是大学各科设教授会,对学科重要事项有审议权等。全国各学堂因此纷纷改名学校,如清华学堂改名为清华学校,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陕西大学堂改名为西北大学等。
——摘编自别必亮《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历史窥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