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为1845年与1850年广州、上海主要外贸数据对照表。这表明当时中国
项目 | 单位 | 广州 | 上海 | ||
1845年 | 1850年 | 1845年 | 1850年 | ||
生丝出口 | 包 | 0.68万 | 0.43万 | 0.64万 | 1.7万 |
对英贸易总额 | 元 | 3100万 | 1600万 | 1100万 | 1200万 |
美国商船入口总数 | 艘 | 93 | 70 | 17 | 62 |
A. 传统对外贸易政策开始改变
B. 对外贸易重心出现北移趋势
C. 上海经济中心地位逐渐确立
D. 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增长缓慢
明清之际抨击君主的思潮“无需借助文本的传播,主要是口耳相传,也不受官员士大夫和道德的规范,按照实际生活表现民众的真情实感,编成各种民歌、民谣等,在通衢阳市演唱、传播,以致从官员到民众对皇帝非议成风”。这实际上是
A. 人们对当时封建秩序的大力抵制
B. 民众追求民主政治的体现
C. 封建小农经济逐步解体的反映
D. 市民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隋初,针对地方官吏在征派时的作弊行为,宰相高颎主张由政府将民户统一划定不同的户等,规定各自应负担的赋役数目,并使之低于豪强地主对依附农民的剥削量。该主张有利于
A. 抑制土地兼并
B. 消除封建割据基础
C. 壮大自耕农队伍
D. 催生新的社会阶层
据下表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这一时期江南地区
史料 | 出处 |
“今水潦移于江南,迫隆冬至,朕惧其饥寒不活。江南之地,火耕水耨” | 《汉书·武帝纪》 |
“江南地产,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 | 《汉书·地理志》 |
“江西良田,旷废未久,火耕水耨,为公差易” | 《晋书·食货志》 |
“江南之俗,火耕水耨,食鱼与稻,以渔猎为业” | 《隋书·地理志》 |
A. 生存环境恶劣
B. 耕作方式粗放
C. 饮食结构单一
D. 生态破坏严重
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孔子重人事,轻鬼神;孟子、荀子分别主张“天人合一”“制天命而用之”;韩非子主张无神论;墨子提出人定胜天的“非命”观点。这表明当时
A. 唯物思想初步形成
B. 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出现
C. 人的主体意识增强
D. 思想合流趋势愈加明显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中国近代天灾人祸不断,1875--1878年的“丁戊奇荒”使死者超过1000万人。郑观应在上海募捐,英国人李提摩太主张以工代赈,引起他的共鸣。郑观应说:“与其遇患而始图补救,何如未事而预切绸缪。”他建议在社会内部建立稳固的备荒机制,从根本上增强人民抵抗灾害的能力。借鉴西方储蓄信贷制度,鼓励民众储蓄闲钱,以备不时之需。推崇德、法等国的灾害保险制度,“损害分担,荒歉无忧。”主张构建符合近代中国国情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以官绅合力、以工代赈等多元化方式筹资,设立慈善机构,对灾民实施“教养兼施”。
——摘编自赵伦芬、谢晖《郑观应慈善思想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观应扶贫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观应扶贫思想形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