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三国时,孙权开始兴建城隍庙;南北朝时,城隍是城市居民守御城池、保障治安的守护神;...

三国时,孙权开始兴建城隍庙;南北朝时,城隍是城市居民守御城池、保障治安的守护神;隋唐时期,城隍职掌又增加了雨旱丰歉、功名利禄、吉凶祸福、冥籍诸事等;宋代,传统的城隍信仰已列入国家祀典。这反映出

A. 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于一致

B. 儒道合流影响了市民的日常生活

C. 城市发展丰富了城隍的信仰内涵

D. 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

 

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随着城市的发展,城隍的内涵和职能不断丰富和发展,并被列入国家祀典,拓展了城隍的信仰空间,故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古代中国政府一般在民众观念中注入统治思想的内容,无法体现一致,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儒家和道家思想的融合,无法体现儒道合流影响了市民的日常生活,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城市管理职能的变化,无法推断出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D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旧唐书》在《高祖本纪》中记载,武德九年,秦王李世民率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成书于北宋的《新唐书》则在《高祖本纪》和《太宗本纪》中,将这一事件叙述为“刘文静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 《新唐书》的考证更为准确

B. 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 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的失败

D. 历史叙述受政治因素的影响

 

查看答案

儒、墨、道、法四家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互争长短,各树一帜,但它们有许多共同之处。如

A. 推动改革,重建社会秩序

B. 追求治国之道和理想人生

C. 追求平等,维护地主利益

D. 强调和谐,建立理想社会

 

查看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原来西周贵族政治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结构发生演变,士与卿大夫和二为一,出现了“士大夫”的称谓,并越来越成为官僚、贵族和有民望的知识分子的统称,这表明:

A. 学术下移有利于士阶层的崛起

B. 分封制的瓦解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C. 经济发展是分封制瓦解的关键

D. 社会转型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形成

 

查看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一九○六年秋天,我到日本去留学……我以为保存国粹的目的,不但要光复旧物;光复之功告成以后,当将满清的政制仪丈一一推翻而复于古。不仅复于明,且将复于汉唐;不仅复于汉唐,且将复于三代。总而言之,一切文物制度,凡非汉族的都是要不得的,凡是汉族的都是好的,非与政权同时恢复不可;而同是汉族的之中,则愈古愈好。

——钱玄同:《三十年来我对于满清的态度的变迁》

材料二我将此文看了一遍,更恍然于共和与孔经是绝对不能并存的东西,如其要保全中华民国,惟有将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弃如土苴”。如其要保全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惟有请爱新觉罗•溥仪复辟或请袁世凯……称帝。

——钱玄同:《姚叔节之孔经谈》(1919年2月12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

(2)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变化在清末民初颇具代表性,简要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

 

查看答案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使德国陷入受奴役地位达一代之久、降低数百万生灵之生活水平以及剥夺其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之培育,是一项令人深恶痛绝的政策——即使这种政策事实上可行,即使藉此能够养肥我们自己……如果法国和意大利准备利用它们暂时的战胜国权利去毁掉已经战败投降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并以此来结束这场欧洲内战的话,它们自身同样会走向毁灭,因为战胜国和战败国被背后的精神和经济纽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密不可分……通过把赔款支付额定在德国的支付能力之内,我们可以恢复德国的希望和进取心,可以避免由和约条款不可能完成而导致的永久性摩擦以及不正常的压力……

——据【英】凯恩斯《和约的经济后果》(1919年12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德国赔款问题上凯恩斯的主张与凡尔赛和约规定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凯恩斯提出其主张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