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人取名的变迁
殷商时期 | 《史记》中记载,彀商帝王从开國君主天乙(就是史书上的成面)起,其后帝均以天干为名。成汤以后有太丁、仲壬、太甲、太庚、太戊、仲丁等 |
秦代 | 为避秦谄皇父子楚讳改楚地称荆地为避秦始皇名政,讳夏历正月的正,改读为阴平“征 |
宋代 | 北宋词人周邦彦,名取自《诗经》中“彼其之子邦之彦兮”的诗句。还有人职的名中有“敦颐”、“世忠”、“信”等 |
鸦片战争以后 | 取名为汉民、右任、天仇、韬奋、强华、振夏、觉民的人增多。 |
新中国成立初期 | 建华、建国、建军、建民、爱华、华、国英、新华、国强、抗美、援朝、保国、跃进、超美等都是很常见的名。 |
20世纪80年代以后 | 彬、婷、昕、妍、璐、萌、伟、涛、毅、飞、宇、巍等名开始大量出现,还有人取名为玛丽、凯特、陈渔悠悠、李姬可晗等 |
——据《孙风(史记)姓氏、人名文化意义探究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题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世纪前期英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迅速增加,住房拥挤不堪。城市发展和建设毫无规划可言,城市街道曲折狭窄,联排式、大杂院式和“背靠背”式房屋充斥新兴的大城市,利物浦与曼彻斯特的地窟、伦敦的贫民窟令人触目惊心,公共设施则几乎等于零。
随着工商业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急剧增长,英国社会民主化运动已逐步走上稳健的正常轨道。19世纪英国城市改革主要有中央立法和城市地方立法两种。在中央以1835年的《城市自治机关法》为开端,在民主基础上产生由市议会、市长和市参事会组成的新市政府,履行日益扩大的社会管理职责,从市政公共设施到街道、供水、垃圾和交通,再到精神生活的基础设施,如公园绿地、学校建设、图书馆和博物馆。到19世纪末,英国城市地方建设基本完成。到20世纪初期,经济领域中垄断与集中思想的抬头,政治领域中国家机器也日益加强,并将权力日益集中化,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行政管理。
英国城市民主改革进程为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精神。以19世纪中下叶各城镇建设市政厅为例,当时市政厅被当做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市政厅的建筑与否、建筑的风格、建筑地址、预算、招标等都在公开的原则上进行。人们不仅仅把市政厅当做宏大的办公楼,而且把它当做是进行盛大的招待会、音乐会的场所,因此市政厅客观上具有议会厅、法庭、音乐厅等其他功能。市政厅已是群众提升其自身境界的工具。
——摘编《19世纪英国城市政府的民主化改革》
(1)概括英国近代城市民主化改革的背景。
(2)评述英国近代城市民主改革的特点。
美国政府在1961年向尼日利亚政府提出了农业技术援助计划,批准使用23万美元的资金,用于与尼日利亚在农业扩展和培训领域内的技术合作项目。它对刚果也有类似的技术援助项目,签署了一份关于在刚果共和国发展农业的合同,通过刚果多种工艺学会在刚果发展农业教育和扩展项目”。美国政府这些措施的主要意图是
A. 缓和东西方对峙状态
B. 促进非洲国家的经济繁荣
C. 同苏联进行冷战对抗
D. 消除全球发展中贫富差距
(题文)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A. 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
B. 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
C. 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
D. 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
在“蒸汽”时代的英国,许多贵族出巨资购置设备,开发煤矿、投资修筑铁路、运河;工商资本家不断追寻市场、发现商机、谋取利润;工人为了按日或按月的薪水拼命工作;农舍中劳作者也经常为小雇主工作。据此可知
A. 两大对立阶级矛盾越来越激化 B. 英国的民族主义具有殖民主义的特点
C. 投机行为促进工业革命的发展 D. 工业主义伦理文化渗透到社会各阶层
1938年初,日本声称:若中华民国放弃抗日,日本可以“考虑废除以往所有的对华特殊利益(如治外法权等)”。1940年7月,英国首相丘吉尔表示,“英国准备……与中国政府谈判废除‘治外法权’。”不久美国也表示“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取消在华一切……特权”。这些情况说明
A. 中国外交取得了预期效果
B. 日本对华政策有引领作用
C.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D. 抗战影响国际局势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