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8月,毛泽东指出:“要在湘南形成一师的武装,占据五六县,形成一政治基础,发展全省的土地革命,纵然失败也不应去广东而应上山。”该思想
A. 否定了八七会议上作出的决定
B. 改变了中共对革命道路的认识
C. 应是国共对峙局面形成的结果
D. 利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
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指出:“辛亥之役,汲汲于制定临时约法,以为可以奠民国之基础,而不知乃适得其反……大多数人民……闻有毁法者不加怒,闻有护法者亦不加喜。”这反映出
A. 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专制统治
B. 人民不支持辛亥革命及其宪法
C. 《临时约法》制定得太过仓促
D. 社会变革缺乏相应的群众基础
“窃惟通商以来……土货日少,漏溢日多,贫弱之患,何所底止!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即少漏一分之财。积之日久,强弱之势必有转移于无形者。”材料反映出洋务派发展民用工业明显的意图是( )
A. 发展生产与民求富 B. 辅助军事富国强兵
C. 抵制洋货夺回利权 D. 培养人才积累经验
宋代读书人无论在位与在野都敢于品评朝政,力争“正君心”“得君行道”;但明代知识分子很少议论时政,王阳明就要求门人恪守“君子之思不出其位”。这主要由于明代
A. 中央集权的空前加强
B. 程朱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C. 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
D. 政治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
有学者研究指出,宋代官僚士大夫是当时书画消费的主体,部分平民也趋之若鹜。这反映了宋代
A. 城市经济繁荣促进文化世俗化
B. 市民阶层形成带动大众文化品位提升
C. 书画消费成为社会身份构建的手段
D. 书画艺术变革加剧社会结构变化
据孔泾源教授研究,汉代曾实行对某些重要行业必须由国家垄断的禁榷制,官府自设工场、作坊的管工制及地方官将本地土特产品无偿向皇室纳贡的土贡制。上述制度的推行
A. 使得一大批富商大贾富甲一方
B. 使工匠和商贾始成官府管理的奴仆
C. 与当时抑制商业的国策相互配合
D. 拓展了地方官凭土贡而晋升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