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A. 使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使清政府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C. 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由内地向沿海扩展

D. 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A 【解析】前两次战争促使列强利用商品打开中国市场,第三次甲午中日战争,列强开始输入资本侵略中国,中国被不断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A正确;B是《辛丑条约》影响;C说法相反;D是第三次战争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明末淸初,金圣叹择取历史上各体文学之精粹,选出“六才子书”,即“一庄子、二离骚、三史记、四杜甫、五水浒、六西厢”。李贽也有“宇宙间有五大部文章”之说,与上述吻合的有史记、杜甫、水浒。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 这些著作真实地记录了历史

B. 文人们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

C. 世俗文学登上大雅之堂

D. 商品经济下文学观念逐渐开放

 

查看答案

古代中国有数量丰富的各类文学作品,其中被誉为“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的是

A. 《诗经》

B. 《离骚》

C. 《上林赋》

D. “三吏”

 

查看答案

有学者指出,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法两家尖锐对立。秦朝尊崇法家,厉行法治,遭到儒家批评。秦朝灭亡后,取代法家的是道家。文景以后,道家淡出政治舞台,儒家取而代之,登上正统学说的宝座。这表明秦汉时期

A. 根据统治需要选择治国思想    B. 延续了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

C. 对待思想流派态度变换不定    D. 逐渐认识到法、道思想的弊端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914年,陶行知在他的大学毕业论文中写道:“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随后,他去美国学习现代教育。1917年回国以后,他投身乡村普及平民教育,亲自编写教材、筹措基金、征集同志、开设学校,几年间,全国农民的识字率上升了二三十个百分点。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的晓庄创办师范学校,“和牛马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梁菽麦稷棉下工夫。”这副对联表达了他的办学宗旨。“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是他一生的写照。抗战胜利后,他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推行民主教育。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口号,并投入到争取民主和平的斗争之中。毛泽东和宋庆龄等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和“万世师表”,东南联合大学校长美国人布莱恩·库朋也评价他说:“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不仅是中华民族教育史上的一枝奇葩,也是世界教育之林的一面旗帜。”

——根据人民网资料编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陶行知受到各界盛赞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

在欧洲各国,战争爆发之初,一般市民以狂热的态度欢迎它的到来,这是人所共知的。对他们来说,战争脱离了平凡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兴奋和刺激,为国家而战被认为是崇高的理想……无论对英国人、法国人还是对德国人来说,战争就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在当时没有比这更好的思想观念了……在为一阶段,战争的经济成本尚未得到重视,强调的只是政治心理上的价值。在1914年夏季,大部分人把战争当作短期现象考虑,没有想到它将可能从根本上变革各国的社会和国际的秩序。

与当初的期待相违,战争经过数个月不但没有终结,反而又持续了一年、两年,由此开始了超越以往的对战争的意义和目标的认真的探讨。

1915-1916年的欧洲战争在军事上没有明显的进展,陷入了所谓的“堑壕战”。两个阵营的士兵挖堑壕,时常发动进攻,仅能前进数米,或继续后退……人们甚至怀疑这与国家的生存有什么关联。战争已不像当初人们相信的那样,是为了正义的高尚的战争,为国家流血是壮美的行为;其看法变为,战争是丑陋的、无意义的行为,无论是对死去的人还是对国家都带不来丝毫的价值和利益……

(摘自《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两年后欧洲各国一般市民对战争看法的变化及其原因

(2)你认为还应该从哪一角度分析战争的性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