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65年,德、意等国提议把欧共体内部决策机制从“一致通过”改变为“多数赞成”,...

1965年,德、意等国提议把欧共体内部决策机制从“一致通过”改变为“多数赞成”,法国总统戴高乐实施“缺席政策”坚决抵制。“空椅危机”迫使欧共体通过“卢森堡协议”,同意法国提出的决策机制的全体一致原则。上述历史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 民族国家利益阻碍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B. 西欧各国联合起来摆脱美国的控制

C. 超国家倾向和维护国家利益间分歧严重

D. 德、意与法国争夺欧共体领导权斗争激烈

 

C 【解析】材料大意是:德国和意大利等国提议修改欧共体内部决策机制,而法国却通过缺席坚决抵制,最后迫使欧共体同意法国支持的决策原则。这反映的是欧共体和各个国家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从本质上来说,即超国家倾向和维护国家利益之间存在着严重分歧,故D项正确。材料中的行为只是在欧共体民主决议原则上的分歧,并没有体现“阻碍欧洲一体化进程”,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欧共体内部问题,并非与美国的抗争,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并非是领导权的争夺,故D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马歇尔计划正式实施后,英、法等国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组织,与美国的经济合作署对口,负责分配和使用美国提供的援助,其成员国保证要在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方面相互合作。由此可知,马歇尔计划

A. 巩固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B. 为欧洲一体化提供经济保障

C. 加强了西欧各国的经济联系

D. 加剧了美苏两国的冷战对峙

 

查看答案

2015年7月,“上合组织”乌法峰会决定,在坚持本组织初衷的基础上,启动接纳印度、巴基斯坦加入上海合作组织的程序,同意白俄罗斯成为观察员国,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柬埔寨、尼泊尔成为对话伙伴国,上合组织扩员的大门就此正式打开。这主要反映出“上合组织”(  )

A. 联合致力于维护和保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

B. 努力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 致力于加强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磋商与协调行动

D. 奉行不结盟、不针对其他国家和组织及对外开放原则

 

查看答案

“它取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取消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与新独立的亚非国家结成了战略方阵,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天地。”材料中“它”最有可能是

A. “一边倒”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 不结盟政策

 

查看答案

1952年,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指出,“俄文,它是列宁、斯大林的语言,它是社会主义大门上的一把钥匙”;1984年,教育部宣布“英语成为高考必考科目”。现代中国两个不同阶段“外语热”的变化从根本上取决于

A. 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

B. 政府经济政策的引导

C. 社会文化心理的需求

D. 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查看答案

(题文)在1950年的扫盲运动中,《凉山彝族汉语文扫盲课本》第1册中,最初级的笔画练习都是以“中国”“共产党”“毛泽东”“人民政府”等词汇来进行的。在《广州农民速成识字课本》第1课的注音词表中,主要有“中央”“解放”“南昌”“东方”“光明”等。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在于

A. 确立共产党在全国的执政地位

B. 探索引导宣传舆论的全新形式

C. 提高农民的自然科学和文化素养

D. 构建与国家政权对应的意识形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