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前工业时代(18 世纪中叶以前),由于行政人...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前工业时代(18 世纪中叶以前),由于行政人员数量少,军队行动缓慢,信息传递耗时较长, 政府对边疆的控制很薄弱。 中央政府仅负责军队、治安、税收等核心职能,学校、 喷泉、引水道等公益设施多来自民间捐赠而非中央政府。大量非行政人员,比如封建领主、 显贵、士绅, 负担着协助政府治理地方的任务。官员能力低下,机构职能交叉,致使行政信息得不到妥善的搜集和管理,更遑论在中央与地方、 官员与最高统治者之间传递。

在新的工业时代,政府获得的新能力可以用“PEP” 表达,“P” 代表“plenty”(丰裕), 国家财富迅猛增长; “E” 代表“energy” (能源), 自然能源和无生命的机器取代了人类的技术和劳动; “P” 代表“penetration” (渗透), 政府能够通过自己的代理人直接作用于民众, 同时, 在收集、 储存和检索信息方面的巨大的新能力, 还有公务人员数量的巨大增加, 政府的渗透也相应地大大增强。

——摘编自(英) 塞缪尔·E·芬纳《统治史》

材料二 在我们作出“在第一个工业革命中, 市场是唯一的推动力, 与政府丝毫无干”这个结论前, 应该记住: 使英国地位与别国不同的这个市场环境的特点, 大部分还是国家行动所造成。 英国自十七世纪内战以后政府演变的整个过程, 有助于创造一个相当严密和统一的市场。 在工业革命的最初阶段, 不列颠国家利用它对法律、 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影响, 利用它使人们能自由发挥能力和利用资源的影响, 在几代人的时间里致力于建立一种能掀起工业革命的社会结构。

——摘编自(意)卡洛·M·奇波拉《欧洲经济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前工业时代政府行政的特点。试分析工业革命的开展为政府能力的增强创造了哪些条件。

(2) 材料二中作者如何看待“工业革命与政府行为” 之间的关系,试用所学的英国史相关内容对作者的观点加以论述。

 

(1)特点:边疆管理不善;公共职能有限;依赖地方精英;官僚机构效率低下。(回答2点即可, 条件:工业革命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国家财富迅速增长;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新能源的应用和交通通讯工具的改善强化了政府的管理能力。 (2)观点:政府行为推动工业革命。 论述: “光荣革命”后,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工业革命的开展创造了有利的政治环境。 英国通过殖民扩张积累了大量资本。日益扩张的海外市场需求推动了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为工业革命准备了资本、市场等经济条件。 “圈地运动”使得大量农民离开土地,成为雇佣工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 政府通过一系列法律,保护发明专利,催生了一批技术成果,在技术层面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兴起及发展。 【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归纳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行政人员数量少,军队行动缓慢,信息传递耗时较长,政府对边疆的控制很薄弱”可归纳为边疆管理不善;根据材料“学校、喷泉、引水道等公益设施多来自民间捐赠而非中央政府” 可归纳为公共职能有限;根据材料“大量非行政人员,比如封建领主、显贵、士绅,负担着协助政府治理地方的任务” 可归纳为依赖非行政人员;根据材料“官员能力低下,机构职能交叉,致使行政信息得不到妥善的搜集和管理,更遑论在中央与地方、官员与最高统治者之间传递” 可归纳为官僚机构效率低下。第二小问条件:根据材料“政府能够通过自己的代理人直接作用于民众”“在新的工业时代,国家财富迅猛增长”“自然能源和无生命的机器取代了人类的技术和劳动”可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概括归纳条件即可。 (2)本问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本问分两步走;第一.根据材料“不列颠国家利用它对法律、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影响”,围绕“工业革命与政府行为”之间的关系,提炼观点为“政府行为推动工业革命”。第二,根据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论证观点。根据材料“英国自十七世纪内战以后政府演变的整个过程,有助于创造一个相当严密和统一的市场”“在工业革命的最初阶段,不列颠国家利用它对法律、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影响”和所学知识从政治制度、殖民扩张、圈地运动、政府政策等四个方面论证政府行为推动工业革命发展,论证说明的过程,要符合史实,言之有理,言之成文。 整体分析:本题以材料为依托,引用工业革命前后政府职能转变的相关材料,从政府职能转变的角度,设置了三个问题(涉及前工业时代政府行政的特点、政府能力的增强创造了哪些条件以及工业革命与政府行为的关系等考查),问题相对较易。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注意,从政府职能转变的角度考查经济发展一直是考试的重点和难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题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0 年 10 月 16 日英国和德国就中国问题签订《英德协定》, 相约遵守下列原则:“第一, 将中国之江河及沿海各口岸各国贸易及其他正当经济活动, 自由开放, 毫无差别。 此为列强之共同永久利益; 两国政府相约凡其势力所能及,对于一切中国领土均应遵守此原则。 第二, 德帝国政府及英女王陛下政府不得利用现时之纷扰在中国获得任何领土利益, 其政策应以维持中国领土不使变更为指归。 第三, 若他国利用中国现时之纷扰, 无论用何种方式, 欲获得领土利益时,两缔约国关于为保护本国在华利益所采之步骤应保留初步之谅解。 第四, 两国政府应将本协定通知其他关系列强, 如奥、法、意、日、俄、美等国,并请其接受本协定所采之原则。”

意大利和奥地利表示“深愿接受” 此协定,“毫不踌躇而赞同之”。 日本此时正“不安达于极点”, 不仅表示“赞同此协定”, 而且还愿意“加入此协定”。 美国政府的答复则是, 接受前两条, 对第三条则无需表示任何意见, 法国附和美国答复之内容。 俄国声称对第一条“表示欢迎”, 第二条尤与俄国的意旨相符, 因为俄国政府在此次纷扰之初, 即曾首先倡导将保全中国的完整和“旧国家制度”,作为对华政策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

(1)说明 1900 年前后列强对华政策的转变及其实质, 并指出列强提出或接受《英德协定》 的原因。

(2) 简要分析《英德协定》 对中国局势的影响。

 

查看答案

某学者在撰写“文艺复兴和现代文明的兴起”一章时,介绍了一系列推进文艺复兴运动的事件,下列事件不可能列入的是

A. 新航路的开辟    B. 印刷术的革新

C. 近代科学的兴起    D. 君主专制的衰落

 

查看答案

关税是政府在国境关口向进出口商人征收的税。 下列对“英国关税收入占国家财政总收入” 图的解读, 最准确的是(    )

A. 关税收入上升导致经济出现衰退    B. 工业革命时期关税收入保持稳定

C. 《权利法案》 颁布阻碍了关税收入    D. 自由贸易政策有利于增加关税收入

 

查看答案

1502年第一批黑奴被运送到美洲,黑奴贸易随即开始,盛行了三个多世纪。通过黑奴贸易,殖民者获得了高额的利润,到19世纪中后期基本停止。黑奴贸易停止的主要原因是

A. 天赋人权理念深入人心

B. 资本主义发展到新阶段

C. 种族歧视问题得到解决

D. 黑奴贸易已经无利可图

 

查看答案

新航路开辟后,早期殖民活动出现。以下各项正确说明了殖民活动对于资本主义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是

A. 加强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    B. 加速了西欧封建主阶级的衰落

C. 证明了“地圆说”的科学性    D. 为手工工场提供大量的劳动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