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英国的重商主义者主张高工资,提出经济发展的“外国支付收入”理论,认为出口高附加值的产品意味着外国将为出口国家支付工资和利润。这一理论在当时得以实现的经济条件是
A. “光荣革命”后,英国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B. 海上霸主地位的确立使英国占据贸易优势
C. 圈地运动为英国工业发展扩大了国内市场
D. 工业革命的完成,提高了英国商品的技术含量
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
A. 北宋中期 B. 元末明初
C. 明末清初 D. 鸦片战争时期
“‘公和永’……仅有丝车一百零四部,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斯时运用缫丝机械尚无相当人才,乃延意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常务。且所有出品需运往国外市场。自光绪八年到十三年,营业失败。”由材料可知,造成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在于“公和永”丝厂
A. 深受各级官吏的盘剥压榨
B. 规模较小且设备陈旧不堪
C. 过分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
D. 忽视了对国内市场的开拓
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黄金来源地是新格拉纳达。到1600年,从这里出口了400多万盎司的黄金。新格拉纳达的黄金产量逐步上升,到18世纪,其产量约为16世纪产量的三倍。这些黄金的流入直接导致西班牙( )
A. 国力增强,确立世界霸主地位 B. 资本积累,引发本国工业革命
C. 贸易发达,成为世界市场中心 D. 物价上涨,冲击封建生产关系
人们的穿着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西装开始成为社会时尚是在
A. 新中国成立初期
B. 大跃进时期
C. 文革时期
D. 改革开放时期
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000份,一年后达到13 000份,最多时销达17 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纪录。这一现象说明
A. 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 B. 《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C. 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 D. 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