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李鸿章出使欧美,其公开所奉的训令为:“一、代表中国皇帝参加沙皇加冕典礼。二、为俄、德、法出面干涉,因而收回辽东,向他们正式道谢。……四、向西方列强呼吁修订关税税则。”实际上在每个国家都探讨了税则改革的问题。据此可知李鸿章此次出访的主要背景是
A. 联络俄英法等钳制日本
B.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
C. 清政府的财政陷入困境
D. 民族危机加剧向各国寻求庇护
下表是清代两湖地区人口、耕地及米价统计表(部分):
年份 | 人口(万人) | 耕地(万顷) | 耕地负荷(人/顷) | 米价(千文/石) |
1724 | 533.6 | 80.0 | 6.7 | 0.575 |
1753 | 1651.4 | 83.1 | 19.9 | 1.012 |
1784 | 3283.2 | 89.8 | 36.6 | 1.412 |
1820 | 4799.2 | 95.0 | 50.5 | 2.432 |
综合表格可知,以下与米价变动原因无关的是
A. 政府政策推动人口增长
B. 商品经济发展吸引城镇进程
C. 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外流
D. 土地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
《宋史食货志》将“城郭之赋”与“民田之赋”并列,将城镇居民所缴纳的房地产税与乡村居民所缴纳的土地税区别开来,成为两税之外的特有税目。上述材料反映宋代
A. 房产税成为主要财政收入
B. 城市私有房屋产权逐步确立
C. 市民阶层的地位不断提高
D. 政府对市民的控制更加严格
汉代御史大夫为副丞相,主管监察。唐代设御史台,实行三省、六部、一台的政治制度。御史台分左右御史,分别监察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和州县地方政府。这一变化
A. 表明监察权脱离相权而独立
B.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C. 推动了官僚政治体制的形成
D. 有利于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论语》词约义丰,《孟子》文辞繁富,说理畅达,《荀子》逻辑谨严,结构严密,分析深入,文辞富瞻。能够说明这一变化的是
A. 中国古代思辨哲学的发达
B. 儒家学派写作经验的丰富
C. 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频繁
D. 不同学派相互诘难的需要
2015年,习近平主席指出:“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5世纪,希腊联军在希波战争中取得胜利。其间,以雅典为首组建了提落同盟,雅典国力进一步增强,这引起原有霸主斯巴达及其领导的伯罗奔尼撒同盟的敌视。在伯利克里时期,双方矛盾不断加剧,最终导致战争爆发。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认为,“使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和因而引起斯巴达的恐惧”。后人把这一现象称为“修昔底德陷阱”。
——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
(1)概括材料中“修昔底德陷阱”的基本含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雅典强大的原因。
材料二
如果德国认为更大的物质权力优势、更广阔的领土范围、神圣不可侵犯的边疆以及海上的绝对优势,是实现思想和道德上之领导地位必需的前提……那么英国一定会认为,德国肯定将力图削弱任何竞争对手的实力……其最终目的则是要拆散和取代英帝国。
——(英)艾尔·克劳《关于英国与法德两国关系现状的备忘录》(1907年)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英国为何担忧德国“要拆散和取代英帝国”。说明英国应对的举措及其结果。
材料三
在可见的未来,美国政府不能和苏联政权保持政治上的密切关系。在政治舞台上,应继续将苏联视作竞争对手而非伙伴……美国人民应该感谢上帝,他让美国人感受这种无法改变的挑战,从而使美国的安全依赖于他们的团结,以及接受历史希望他们承担的道义和政治领导责任。
——(美)乔治·凯南《苏联行为的根源》(1947年)
(3)指出材料三反映了美国怎样的心态,并分析其原因。比较材料二、三所涉及的对抗,其方式有何不同?
(4)综上,你认为大国应如何避免落入“修昔底德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