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吏治澄清法》规定,凡接受皇家薪资及年金的官吏,除各部部长和委员外,均不得为议会的下议员。这说明英国
A. 国王的权力受到了限制
B. 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
C. 国王实际上“统而不治”
D. 国王与议会矛盾激化
公元前五世纪中后期,在势力迅速扩展的过程中,罗马在其新控制区不断扩大公民权的授予范围,而雅典征收其新控制区的财物但不扩大公民权的授予范围。这种差异
A. 减少了罗马帝国的民族矛盾
B. 使雅典统治的社会基础相对薄弱
C. 保障了雅典统治的相对稳定
D. 使罗马公民的权利比雅典更广泛
在“一五”时期我国国民经济以平均每年11.3%的高速度增长,但物价指数的年均上涨幅度却只有1.1%,这主要是因为
A. 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
B. 民生商品供应充足
C. 苏联等国的大力援助
D. 调整经济任务完成
蒋廷黻曾在1931年发表《琦善与鸦片战争》一文对鸦片战争中林则徐与琦善代表的抵抗派与妥协派发表了与当时多数学者不同的观点。此文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知识界对抵抗、妥协究竟孰利孰弊的争论。此争论在当时主要是针对
A. 国民政府围剿井冈山根据地红军 B. 中日民族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
C. “九一八”事变后国联调停中日矛盾 D.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消极抵抗政策
1908年8月27日清朝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其中第三条规定:“凡法律岁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1911年11月3日清朝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其中第三条规定:“皇帝权以宪法规定为限”。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立宪改革取得重大成果
B. 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
C. 民主共和趋势不可避免
D. 南北议和的策略需要
1896年,李鸿章出使欧美,其公开所奉的训令为:“一、代表中国皇帝参加沙皇加冕典礼。二、为俄、德、法出面干涉,因而收回辽东,向他们正式道谢。……四、向西方列强呼吁修订关税税则。”实际上在每个国家都探讨了税则改革的问题。据此可知李鸿章此次出访的主要背景是
A. 联络俄英法等钳制日本
B.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
C. 清政府的财政陷入困境
D. 民族危机加剧向各国寻求庇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