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泳的《履园丛话》曾对江苏无锡及其附近的地价做过记述,明朝末年当地的土地价格为每亩一二两,清初顺治时良田的价格是二三两,康熙时为四五两,乾隆二十九年、三十年时田价为七八两,最高者为十余两,到嘉庆年间每亩50余两。这反映了
A. 人均耕地面积缩减
B. 经济结构重大变动
C. 农业生产发展
D. 农产品商品化提高
唐后期著名诗人元稹在为白居易《长庆集》所作序言中说,白诗被“缮写模勒(仿照原样雕刻),卖於市井,处处皆是……自篇章已来,未有如是流传之广者。”由此可见
A. 白诗关注民生最为流行
B. 民众商品意识普遍增强
C. 政局变动刺激文学繁荣
D. 技术进步有益文化传播
下表为《史记》中记载的汉武帝时期的部分侍中(皇帝亲信近臣)。据此可知,汉武帝时期
姓名 | 本官 | 身份 |
卫长君 |
| 外戚 |
卫青 | 建章监、大中大夫、大将军 | 外戚、功臣 |
霍去病 | 骠骑将军 | 外戚、功臣 |
霍光 | 奉都将军、光禄大夫、大将军、大司马 | 重臣、外戚 |
金日磾 | 驸马都尉、车骑将军、光禄大夫 | 功臣 |
A. 君主专制有所强化
B.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 实现大臣间权力制衡
D. 中央集权水平进一步提高
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而周公所分封的诸侯中,周王称同姓的为伯父、叔父,称异性的为伯舅、叔舅。这表明西周分封制
A.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B. 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
C. 强化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D. 推动家天下局面形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 区域/国家 | GDP总量(百万美元) | 人均GDP | GDP比例(世界百分之%) |
1820年 | 清仁宗嘉庆二十五年 | 228 600 | 600 | 32.9 |
法国 | 38 434 | 1 135 | 5.5 | |
英国 | 36 232 | 1 706 | 5.2 | |
日本 | 20 739 | 669 | 3 | |
德国 | 26 349 | 1 077 | 3.8 | |
美国 | 12 548 | 1 257 | 1.8 | |
1870年 | 大英帝国 | 265 000 |
| 24.1 |
清穆宗同治九年 | 189 740 | 530 | 17.2 | |
英国 | 100 179 | 3 190 | 9.1 | |
美国 | 98 374 | 2 445 | 8.9 | |
法国 | 72 100 | 1 876 | 6.5 | |
德意志帝国 | 71 429 | 1 839 | 6.5 | |
日本帝国(明治时代) | 25 393 | 737 | 2.3 | |
1913年 | 大英帝国 | 570 406 |
| 21.1 |
美国 | 517 383 | 5 301 | 19.1 | |
中华民国 | 241 344 | 552 | 8.9 | |
德意志帝国 | 237 332 | 3 648 | 8.8 | |
英国 | 224 618 | 4 921 | 8.3 | |
法国 | 144 489 | 3 485 | 5.3 | |
日本帝国(大正时代) | 71 653 | 1 387 | 2.6 |
(注:数据来自于相关参考文献。和其他一切对历史上的经济数值之评估一样,相关的计算可能有些或者不全然准确,仅供参考,但不影响答题。)
历史学家李剑鸣认为,历史解释包括了解事实的真实含义,寻找不同事实之间的关系,最后做出恰当的判断。请你以此为标准对上述表格进行历史解释。
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绩(部分)
时期 | 内容 | 备注 |
春秋战国 | 牛耕、铁农具 |
|
都江堰、郑国渠 |
| |
测知二十四节气 | 有利于安排农事 | |
秦汉 | 耧车 | 提高播种效率 |
选种、育秧 |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 |
魏晋南北朝 | 翻车 |
|
《齐民要术》 |
| |
隋唐 | 筒车、曲辕犁 |
|
宋元 | 踏犁 | 由人力操作,弥补耕牛的不足 |
《农桑辑要》 | 元朝政府研发的农业指导用书 | |
《十二气历》 |
| |
明清 | 《农政全书》 |
|
(1)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材料二英国城市人口数量与比例变化
年份 | 英国人口(千人) | 城市人口(千人) |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百分比 |
1751 | 7390 | 1657 | 22% |
1801 | 10755 | 3488 | 32% |
1851 | 20879 | 11194 | 54% |
(依据赵煦《英国早期城市化研究》)
(2)阅读上表,概括1751~1851年英国人口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相关因素。
材料三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洋铁、洋针、洋钳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
——(清)郑观应《盛世危言》卷七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社会性质分别发生了怎样的重要变动?
材料四在美国,产值在100万美元以上的大企业1904年约1900个,占企业总数的0.9%,而它们拥有的工人占工人总数的25.6%,它们的产值占总产值的38%。在德国,雇佣50个工人以上的大企业在1907年占企业总数的0.9%,而它们拥有的工人占工人总数的39.4%,占有的蒸汽马力和电力分别高达75.3%和77.2%。
(4)材料四反映了怎样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如何评价这一现象所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