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反映出
A. 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 B. 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C.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分水岭 D. 西方的“主权”思想已引入中国
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太平天国的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激烈抗争,以追求自己的理想。但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这一观点旨在强调
A. 太平天国革命纲领具有空想性
B. 太平天国的失败缘于时代局限
C. 太平天国未能联合其他反清力量
D.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导致革命失败
在鸦片战争后的对外谈判中,清政府认为治外法权(英国人在中国只受英国法律约束)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协定关税可以省除争执,只一味觉得五口通商妨碍自身利益。这表明清政府
A. 屈服于列强坚船利炮
B. 夜郎自大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C. 国家主权意识缺失
D. 认为经济主权高于政治主权
德意志帝国建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统一法制建设。德意志帝国国会于1877年颁行《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1896年通过《民法典》,1897年通过《商法典》。这些法律
A. 说明帝国国会有完整的立法权
B. 说明政治民主化能够促进经济工业化
C. 适应了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
D. 说明德意志帝国形成了完善的代议制
1875年,法国议会以353对352票通过宪法修正案,从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由于共和国不是明确被宣布的,而是含蓄地通过总统的身份和职衔被议会间接地承认的,因此有人戏称它是“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这反映出
A. 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艰难性
B. 法国不适合采用共和政体
C. 总统行政权受到议会干涉
D. 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较弱
1791年,美国《权利法案》列举了宗教自由、言论自由、新闻自由、集会自由,保留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受无理搜查和扣押的权利。还规定宪法中未明确授予联邦政府、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保留给各州或人民行使。该法案内容
A. 标志着美国政党制度的形成
B. 体现了美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C. 使美国联邦制得以确立
D. 是对《邦联条例》的有效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