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伴随着中西交通的逐渐开通与发展和双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伴随着中西交通的逐渐开通与发展和双方之间经济交流的扩大,中国对西方的了解也日益加深。这种了解,一直远及极西之地的罗马帝国。从地理意义上来说,当时中国所了解的“大秦”即罗马帝国,恐怕主要还限于它的东部边区,特别是埃及的亚历山大港。从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人就知道了“黎轩”。此后我国的史籍中,更有“犛(li)靳”“犁靬”“犁靬”“犁鞬”等记载。这个令中国人的兴趣经久不衰的绝远固度,就是亚历山大城。

——摘编自任继愈《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

材料二    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践行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践行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逐步深化同周边国家互利合作。“一带一路”是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也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合作带。“一带一路”发端于中国,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区域,东牵亚太经济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覆盖约44亿人口,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的63%和29%。   

——摘编白王建国《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形势下的“一带一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中国对西方的了解状况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带一路”与古代丝绸之路的异同,并说明二者的影响。

 

(1)状况:史书对西方部分国家有了初步记述;了解最远的国家是古罗马帝国;当时中国对西方的认识较为肤浅。 成因: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日渐扩大;受丝绸之路范围的局限。 (2)相同:均有海陆两条路;以经济交流为主;中国均秉承友好交流原则;中国国际地位大大提升;均发端于中国。 不同:从交流领域来看,古代丝绸之路主要是经济、文化领域,“一带一路”涉及领域更为广泛;从交流形式来看,古代丝绸之路主要是农产品和手工业品互通有无,“一带一路”除有商品交流之外,更有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深层次的往来。 影响:古代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欧洲和非洲的经济文化往来,有利于不同文明的交流与发展;“一带-路”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不仅惠及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而且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一直远及极西之地的罗马帝国。从地理意义上来说,当时中国所了解的“大秦”即罗马帝国,恐怕主要还限于它的东部边区”的信息从史书记载以及当时中国对西方的认识较为肤浅回答;第二小问从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以及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日渐扩大角度思考回答。 (2)第一小问属于比较不同点和相同点,相同点依据材料二从交流路径、交流主体以及对于中国影响回答,不同点从交流领域和交流形式回答;第二小问影响从促进了中国与欧洲和非洲的经济文化往来,不同文明的交流与发展以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角度思考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7年9月3日至5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在中国厦门举行,下图是金砖国家(注: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与南非(按金砖英文字母顺序))经济发展状况示意图。该图反映了金砖国家

A. 经济潜力巨大,是国际政治和经济变革的重要力量

B. 经济发展迅速,成为最具实力的经济政治团体

C. 已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区域经济集团

D. 是南北合作的典范,推动了各国经济的发展

 

查看答案

(题文)1969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就职演说中说:“我们的国家需要同西方保持合作和协议的关系,需要同东方实现某种谅解,在这种背景下,我要着重强调……要同苏联以及东欧各国人民和平共处。”勃兰特政府宣示这一政策意在

A. 缓和东西关系,谋求自主发展

B. 承认民主德国,实现两德统一

C. 稳定欧洲局势,脱离美国阵营

D. 主张和平共处,加入欧洲联盟

 

查看答案

“我们不会由于国内的阶级差距和我们的技术落后而灭亡,甚至在低下的技术基础上我们也能够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将以乌龟速度爬行,但我们终究在建设社会主义,并且我们定将建成它。”联共(布)领导人布哈林这一理论是基于

A. 苏俄国内战争爆发的历史现实    B. 汲取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教训

C. 斯大林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D. 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展开后的局势

 

查看答案

下图是某学生对西方代议制的理解而制作的图示,最恰当的标题是

A. 统而不治的“虚君”政治

B. 打着民主幌子的君主专制

C. 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的典范

D. 相互妥协下的“一票共和”

 

查看答案

下图反映的是1956年~1965年间我国

A. 煤炭生产的基本状况

B. 粮食生产的基本状况

C. 钢铁生产的基本状况

D. 石油生产的基本状况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