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现实问题的讨论往往会投射到对于历史问题的关注。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社会转型成...

现实问题的讨论往往会投射到对于历史问题的关注。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社会转型成为近年来历史学界普遍关注的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绪论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二并结合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史实,说明中国近代社会各领域、各层面变革转型的表现。

 

经济工业化: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创办近代机器工业; 政治民主化:维新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制; 思想自由化、科学化:新文化运动传播民主与科学,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 对外开放化:总理衙门(或外务部)的设立,外交大使的派出、派遣学生出国学习; 社会生活变迁:衣食住行及习俗的变化。 【解析】经济工业化:结合所学,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领域出现工业化趋势,表现有: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创办近代机器工业; 政治民主化:结合所学,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政治领域出现民主化趋势,表现有:维新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制; 思想自由化、科学化:结合所学,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思想领域出现自由化、科学化趋势,表现有:新文化运动传播民主与科学,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 对外开放化:结合所学,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对外政策出现开放化趋势,表现有:总理衙门(或外务部)的设立,外交大使的派出、派遣学生出国学习; 社会生活变迁:结合所学,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生活出现近代化趋势,表现有:衣食住行及习俗的变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曾出现过一些社会相对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的历史时期,这就是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典型代表。

请回答:

(1)上述分析中,你认为建立和谐社会必须具备哪些因素?

(2)试举一例古代“和谐社会”的典型代表,并分析这一相对和谐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萌芽于西周,确立于秦汉,成熟于隋唐,完备于明清。秦设监御史执掌群臣奏章和下达皇帝的诏令,并兼国家的监察工作。汉武帝在各州设刺史,以“六条”法规作为履行职务的依据,而六条中打击强宗豪右、以强凌弱以及二千石不奉诏书则是其基本内容,明清监察机关的触角更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城。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比较突出的是监察御史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牵掣;监察官员特殊的选任、考课、监督制度,使中国的监察制度具有一定的科学内容,因而在一定时期曾经成为抵触惰性力量、消解社会矛盾的积极因素,对澄清吏制起过较好的作用。

——《试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材料二

从世界各国已有的行政监督经验看,监察制度在一个国家的监督机制体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无论是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还是政党监督、社会舆论监督,都不可能对国家机构中的行政系统进行立接、有效的监督。孙中山认为,监察制度是中国固有的东西,是中华法系的精华。邓小平也强调:“最重要的是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控制。”因此,对我国现有的行政监察制度进行改革,建立行政监察院,使行政监察成为监督行为的主干监督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论我国行政监察制度的完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和意义。

(2)概括材料二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其理由。

 

查看答案

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商品经济的发展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撬动了大国的崛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当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材料二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

——何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三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引自《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英美两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各自特点。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深刻变化,结合所学分别指出两次变化的主要原因。

(3)简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的原因

 

查看答案

毛泽东说:“作为观念形成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以下类型的文学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理性王国的建立催生了浪漫主义作品

B. 在苏联卫国战争的背景下诞生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C. 现实主义作品反映了工业革命后社会矛盾的尖锐

D. 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社会变化产生了现代主义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能够有效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政治体制,应该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具有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二是具有相当的市场导向性;三是具有制度创新的能力。下列关于中国近现代史上其中四种政治模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 晚清(百日维新)模式—缺乏转化为开明权威体制的制度创新能力

B. 孙中山模式(议会民主)—既具有市场导向性又具有权威整合能力

C. 毛泽东模式——国家全面控制社会但基本上排斥市场导向

D. 邓小平模式——既有权威整合的强大能力又有市场导向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