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世纪60年代起,对于西方列强提出的在华修筑铁路的要求,李鸿章表示“有反对外国追求铁路让与权的企图的责任”,“只有中国人自己创办和管理铁路,才会对中国人有利”,这体现出李鸿章
A. 强烈地排斥西方事物
B. 对近代文明认识不深
C. 觉察到列强的侵略意图
D. 维护领土完整的决心
孙中山认为:“可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在此孙中山强调
A. 民生问题是国家之根本
B. 应通过合理分配社会财富改善民生
C. 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D. 民生问题的解决就是政治问题的解决
张之洞在其《劝学篇》中讲“西学为用”的篇幅多于讲“中学为体”的,并在序中明言,中学以“致用为要”。1902年,张之洞与刘坤一合奏“变法三疏”,言用而必言西。这些现象反映出
A. “中学为体”的思想已被清政府抛弃 B. 现实需要是洋务派取舍中西学的标准
C. 洋务派坚持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D. 张之洞推动了洋务运动向深入发展
有学者对清末民初编写的历史教科书进行统计,仅1901年至1910年间,单行本就有30余种,其中朝鲜亡国史达7种,印度、埃及亡国史各为4种,波兰亡国史3种。编译者们旨在
A. 唤醒国人民族意识
B. 激发国民学史热情
C. 宣传反清革命思想
D. 加强亡国历史宣传
陈独秀在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时,敏锐地意识到“当下的革命阻力已不再是表面上的制度与体制是否与现行的社会政治形势相一致,而是体制层面的价值体系是否符合民众之心理”。陈独秀强调的是
A. 提高国民觉悟是政治变革的前提
B. 民主共和的观念尚未深入人心
C. 辛亥革命完成了政治革命的任务
D. 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生态优化
晚清时期,美国联邦政府办公大楼“White House”、国务书记“The Secretary ofState”分别被官方汉译为“白宫”、“国务卿”,并一直沿用下来。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 晚清时期中国不断融入世界 B. 各国交流中的文化冲突
C. 西方民主启蒙思想广泛传播 D. 君臣观念下的文化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