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6月,邓小平在接见南斯拉夫代表团时说:“农村改革中……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这不是我们中央的功绩……这是我个人没有预料到的,许多同志也没有预料到,是突然冒出这样一个效果。”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民间的经济活动引领了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方向
B. 中央政府的宏观决策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C. 该意外收获的主要意义是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D. 民众积极参与是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动力之一
1981年11月,五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把国有企业分为四类:一是严格按照国家指令性计划进行生产的骨干企业;二是既按市场变化又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生产的企业;三是大部分产品按国家计划生产的企业;四是大部分产品根据市场变化组织生产的企业。材料反映,当时中国
A. 开始经济体制改革 B. 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并重
C. 重视资源优化配置 D. 尚未认识到市场经济的重要
自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基本上按现有人口平均分配,把整块土地分割成许多小块,实行分户经营,农民还在沿用传统手工劳动工具。这说明我国当前的农村经济
A. 大体仍处于自给自足状态
B. 能有效挖掘现有土地潜力
C. 较难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
D. 带有浓厚的小农经济色彩
1953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统购和统销;1954年9月又对棉花实行统购,对棉布实行统购和统销。这一政策的实行
A. 表明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
B. 有利于保障工业化战略实施
C. 反映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D. 促进了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
抗战时期,以四川为中心的大后方经济迅速发展,至1944年,其工厂占了国统区工厂总数的88.63%(如下表所示)这种历史现象
年份 | 1937.7 | 1939 | 1940 | 1941 | 1942 | 1943 | 1944 | 总计 |
工厂数量 | 234 | 419 | 517 | 306 | 1061 | 1376 | 549 | 5462 |
A. 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果体现
B. 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C. 使得中国的工业区域布局渐趋平衡
D. 为中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经济学家马寅初1935年在《中国经济改造》一书中认为:面对西方国家的倾销政策,中国保护幼稚工业,除保护税外,用统制的办法,发展国内工业与之相抗,亦为今日国际经济竞争之武器。但到1940年,马寅初就对传统制经济提出批评:“吾人以千数百万同胞之死伤,数百万财产之损失,希冀获得胜利以求民族之快快复兴,决不愿以如是巨大之牺牲来交换几个大财神,将吾人经济命脉操在手中。”马寅初对统制经济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A.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B. 民族工业较快发展
C. 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D. 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