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驳就是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而不呈递。北宋前期,机密公文、皇帝的诏命、宰相和枢密的公文都要经过银台封驳司的审查,才能发放有关部门执行。古代封驳制度
A. 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君主专制
B. 降低了行政效率
C. 有利于促进权力运行程序化
D. 限制了皇权滥用
北宋时期,政府在科举考试时实施了一些如别头试(将与考官有亲属关系的考生与常规考生分开考试,其阅卷、命题自成一体)、糊名法(指将考试书生的试卷|:姓名、籍贯、年龄等信息密封起来)等措施,并取得一定成效。这些措施的存在说明北宋
A. 科举考试完全实现了公平公正
B. 选拔程序走向完善
C. 舞弊行为得到杜绝
D. 政府注重选拨人才质量
下表是对唐代尚书省勾检官(从事勘覆稽失的官员)的相关记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唐代
记述 | 出处 |
各级官府皆“据文案大小,道路远近,皆有程期。如或稽违,日短少差,加罪。” | 《唐会要》卷五八 |
“其官文书稽程者,一日笞十,三日加一等,罪止杖八十。” | 《唐律疏议》卷九 |
“凡文案既成,勾司行朱讫,皆书其上端,记年、月、日,纳诸库。” | 《唐六典》卷一 |
A. 政府注重官员行政规范
B. 三省六部制走向成熟
C. 尚书省隶属于监察部门
D. 对政务犯罪惩罚严厉
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本不负担琐碎事务;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
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在“丛脞芜杂”的表象背后,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上述变化
A.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B. 反映出对官员的专业化要求加强
C. 进一步遏制了专制皇权的膨胀 D. 协调了中央政府各部门的关系
唐中宗未经中书、门下省附印而私下封官,究竟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时称“斜封墨敕”。所封之官时称“斜封官”,因其未经正式敕封手续而为一般所看不起。材料表明
A. 君主决策随意独断
B. 时人有分权制衡的意识
C. 中书门下监察独立
D. 时人有一定的制度观念
唐朝以前,皇帝曾把外戚引入宫廷辅政,尤其是皇帝幼小之时,因而出现外戚专权现象,两汉尤甚。北宋以后则摒弃外戚辅政做法,明中期以后,选后妃、驸马甚至有意选寒微之家。这种做法反映了中国古代
A. 官僚政治呈现理性化倾向 B. 政治统治日益走向腐朽
C. 专制君主的权力日益衰微 D. 君主专制摆脱人治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