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欧洲出现了一种社会思潮,“企业在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之间,寻找中间路线。”这种“中间路线”
A. 其实质是承认资本主义制度失败
B. 企图通过通货紧缩解决经济危机
C. 目的是用政府权力替代市场体制
D. 主张以扩大消费来刺激经济发展
“新能源被开发出来,钢(新工业时代生产的关键)的生产得到飞跃发展。在主要的欧洲强国中,德意志当时正在加速迎头赶上。非欧洲国家得到资金和进行建设。”在这样的“新工业时代”
A. 钢铁工业成为新兴的工业生产部门
B. 商品输出成为列强侵略的主要方式
C. 德国率先研制出新式交通工具飞机
D. 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推动生产发展
1879年,一位在西非的德国巡视员说:“我们德国从英国兄弟那里学习□□□□并与他们竞争是明智之举”。“如果新的德国想长久保持它新获得的国家地位,就一定要注意它的‘文化使命’”。该巡视员话语中的□□□□可能是
A. 君主立宪
B. 文化传统
C. 殖民技巧
D. 工业技术
1855年,英国一份颇受欢迎的杂志指出:“伦敦的雾可能会导致下层阶级道德败坏、犯罪甚至社会动荡的问题。”当时知名的艺术家和作家们也认为煤烟反映了社会的退化。以上现象反映出
A. 工业化进程中大众的焦虑情绪
B. 现代主义思潮成为社会共识
C. 民众对环境污染有着科学认识
D. 人们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马克思在分析英国和印度关系时说:“英国工业愈是依靠印度市场,英国工厂主们就愈是感到在他们摧毁了印度本国的工业之后必须在印度造成新的生产力。”马克思表达的核心意旨是( )
A. 英国在印度发展近代工业,是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
B. 英国对印度市场的依赖性过高,导致国内技术革新动力不足
C. 英国的技术支持和资本输出,是印度近代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D. 对印度的殖民侵略,已经成为英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1965年,德、意等国提议把欧共体内部决策机制从“一致通过”改变为“多数赞成”,法国总统戴高乐实施“缺席政策”坚决抵制。“空椅危机”迫使欧共体通过“卢森堡协议”,同意法国提出的决策机制的全体一致原则。上述历史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 民族国家利益阻碍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B. 西欧各国联合起来摆脱美国的控制
C. 超国家倾向和维护国家利益间分歧严重
D. 德、意与法国争夺欧共体领导权斗争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