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世界史》描述苏俄(联)的某经济政策:“一个特征是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国有化。另一个特征是强行征用供养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该政策为
A. 斯大林模式
B. 市场社会主义
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 新经济政策
1960年,日本新上台的首相池田勇人宣布启动为期10年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并定下目标: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为7.8%,人均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为6.9%。计划实施的结果是,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实际达到11.6%和11.5%。这反映出战后日本
A. 统制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功
B. 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的成功
C. 存在“泡沫经济”的巨大风险
D. 强化了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二战后,英国建立“从摇篮到坟墓”的保障制度;法国“为大众提供基本生活保障”;联邦德国社会保障制度耗资几乎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地推行社会福利政策,其主要目的是( )
A. 刺激社会消费
B. 缓和社会矛盾
C. 改善劳资关系
D. 美化政府形象
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全国劳动关系法》,规定雇主不得干预和图谋控制工会组织,不得拒绝与工人进行集体谈判。同年,美国国会又通过《财产税法》,规定对盈利超过15%的公司征收超额利润税,对5万美元以上的收入者征收超额累进税。材料没有反映
A. 注重调节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B. 着力增加就业扩大社会购买力
C. 积极运用立法手段干预经济发展
D. 力求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
法国的中国问题专家皮埃尔·皮卡尔认为,中国模式是一种本国模式与外国模式相结合、一种将过去与未来相结合、一种将中国发展与世界进步相结合的双赢模式。据此判断,“中国模式”的本质内涵是
A. 加入WTO主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B. 建立经济特区和开放沿海城市
C.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应对国际竞争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美国《时代周刊》每期的封面都会选择一个主题,以人物为主,它反映着当时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下图是1983年9月该刊的村面人物:邓小平。这表明当时国际社会关注的中国的热点问题是
A. 抛弃“左“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
B. 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和经济开放区
C.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