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近代中国的通商口岸,起初多为列强强迫清政府所开,因此又被称为“条约口岸”,到19...

近代中国的通商口岸,起初多为列强强迫清政府所开,因此又被称为“条约口岸”,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王朝开始自开商埠,一种新型的通商口岸由此出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南京条约签订后,朝野上下对五口通商痛心疾首,认为……五口同开,必将祸患中国更甚……李鸿章曾就《烟台条约》中“添开口岸”条款发表评论,认为中国已经门户洞开,“即添数口,利弊各半”;“西洋各国到处准他人寄居贸易,而仍日益强盛,可知其病不在添口,而在不能自强”。……甲午战败后,伍廷芳认为,中国不如主动打开国门,像日本那样全境开放,无论大小各国皆于通商,……应是“利多弊少”。

——申学锋《中国近代对外开放史》

材料二“……使皆由中国自辟商埠,则此疆彼界虽欲尺寸侵越而不能。今通商之地日益多,占地之谋日益甚,非自辟华市以清其限制,则官司隔膜无可稽查……大兴商埠,则商贾通而民不为病,厘捐撤而国不患民贫。”

——维新志士陈炽《大兴商埠说》

材料三1898年4月,清总理衙门相继奏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为通商口岸,均获得批准,这是中国第一批自开的商埠。同年8月,清廷又颁布“广开口岸”上谕:“欧洲通例,凡通商口岸,各国均不得侵占。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著沿江、沿海、沿边各将军督抚,迅就各省地方悉心筹度,如有形势扼要、商贾辐辏之区,可以推广口岸展拓商埠者,即行咨商总理衙门办理。惟须详定节目,不准划作租界,以均利益而保事权。”

——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通商开埠”认识的变化轨迹。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分析指出国人主张“自开商埠”的原因。

(3)据材料二、三,概括维新志士与清廷主张“自开商埠”的相同意图,并结合所学指出其与“条约口岸”本质上有何不同?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的发展历程。

 

(1)轨迹:从认为开埠对中国危害很大到开埠“利弊参半”,甚至“利多弊少”。 (2)原因:开埠通商客观上促进中国社会发展;受欧日因通商而强国的启发;有识之士御敌自强的愿望。 (3)相同意图:发展经济;抵御侵略(维护主权)。 不同:主权不同。 (4)过程:从个人主张到政府决策;从初步设立到逐步推广。 【解析】试题分析: (1)南京条约签订后,“朝野上下对五口通商痛心疾首,认为……五口同开,必将祸患中国更甚”;《烟台条约》签订后,李鸿章认为中国已经门户洞开,“即添数口,利弊各半”;甲午战败后,伍廷芳认为,中国不如主动打开国门,像日本那样全境开放,无论大小各国皆于通商,……应是“利多弊少”。国人从认为开埠对中国危害很大到开埠“利弊参半”,甚至“利多弊少”。 (2)国人对开埠通商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变化的历程:从反对开埠到主张“自开商埠”。主要原因有:被迫开埠通商客观上促进中国社会发展;受欧日因通商而强国的启发;有识之士御敌自强的愿望等等。 (3)该问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材料二维新派认为:“使皆由中国自辟商埠,则此疆彼界虽欲尺寸侵越而不能……大兴商埠,则商贾通而民不为病,厘捐撤而国不患民贫。”材料三中清廷认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 (4)综合材料一、二、三,可以看出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的发展历程是从个人主张到政府决策;从初步设立到逐步推广。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79年初,邓小平在美访问期间,会见了大多数美国内阁部长、议员、州长、市长,以及企业、文化、教育、科技等各方面的重要人士。对媒体人士也来者不拒,对记者的提问均予以答复。邓小平这些做法旨在

A. 传递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

B. 表达对美国新闻自由的赞赏

C. 宣传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

D. 肯定美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查看答案

1973年2月,毛泽东会见基辛格时说:“我跟一个外国朋友说过,我说要搞一条横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斯兰、土耳其、欧洲。”这是著名的“一条线”外交战略,其提出的主要背景是

A. 苏联成为中美共同对手

B. 中美已抛弃意识形态分歧

C. 美国丧失世界霸主地位

D. 中美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

 

查看答案

(题文)从1950年到1951年,新中国不仅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和巴基斯坦建立了外交关系,而且同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四个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促成上述外交成就的外交政策和方针是

A. “一边倒”意识形态外交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D. “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查看答案

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中指出:“维护亚洲的持久和平和集体安全,需要亚洲国家共同努力。为了保卫亚洲及世界和平,中国人民极其希望印度支那的战争能够早日停止,印度支那的和平生活能够早日恢复。”这次国际会议

A. 推动了中国外交走向成熟

B. 促使新型的区域合作关系的形成

C. 实现了亚洲国家友好合作

D. 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紧张局势缓和

 

查看答案

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材料

结论

A

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我国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1956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

C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D

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了“九二共识”

两岸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