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春秋时期社会发生剧烈变化。齐国“履亩而税”、鲁国推行“初税亩”。这些现象的出现 ...

春秋时期社会发生剧烈变化。齐国“履亩而税”、鲁国推行“初税亩”。这些现象的出现

A. 得益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B. 推动齐国和鲁国成为霸主

C. 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D. 标志着井田制在各国崩溃

 

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税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土地私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并使用于农业,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土地私有制的发展,A正确。鲁国没有成为霸主,B错误。C项应该是商鞅变法的作用,排除。D项的“各国”、“崩溃”过于绝对,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西周中期到春秋早期,青铜器中的酒器明显减少,鼎成列,钟成律,反映出一种秩序。春秋中期以后,出现大量反映人们现实生活图案的青铜器。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封邦建国

B. 兼并战争

C. 铁犁牛耕

D. 礼崩乐坏

 

查看答案

为避免出现“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的情形,周朝开始确立

A. 禅让制    B. 王位世袭制    C. 分封制    D. 嫡长子继承制

 

查看答案

2017年,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关于甲骨文,下列说法准确的是

A. 它是占卜吉凶记事的文字,史料价值低

B. 发现于殷墟,是对夏商历史的完整记忆

C. 它是我国已知年代最早、体系完整的文字

D. 标志着我国的书法艺术发展到了自觉阶段

 

查看答案

(题文)甲、乙两位同学分别搜集到一则材料,就辛亥革命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的影响的看法产生了分歧。

材料一(甲)民国初年,全国报馆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材料二(乙)民国三年,某君遇见一个老农,该君身着外国服装,老农逐问其国籍。该君回答“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该君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请回答:

(1)甲、乙两位同学依据各自所搜集到的材料,将可能分别得出怎样的结论?

(2)综合上述两则材料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你能得出什么新的结论?

(3)你认为在运用史实解释历史时应该注意什么?

 

查看答案

2011年6月27日,“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澳门举行,孙中山先生的思想理论建树与人格魅力是其交流的主题之一。孙中山的思想经历了一个转变的过程,在转变过程中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认为)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其他慈善事业亦然。若夫最大权力者,无如政治。政治之势力,可为大善,亦能为大善。吾国人民之艰苦,皆不良之政治为之。若救国救人,非锄去恶劣政府不可。

——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

材料二上则因循苟且,粉饰虚张;下则蒙昧无知,鲜能远虑。近之辱国丧师,翦藩压境,堂堂华夏,不齿于邻邦,文物冠裳,被轻于异族。有志之士,能无抚膺!……夫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乃以庸奴误国,荼毒苍生,一厥不兴,如斯之极。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用特集会众以兴中,协贤豪而共济,抒此时艰,奠我中夏。

——《孙中山全集》第一卷

材料三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材料四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绊。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1)据材料一,孙中山认为变革中国社会的关键是什么?为此他作出了怎样的选择?

(2)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创办兴中会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兴中会创办的意义。

(3)据材料三、四,指出孙中山晚年为了“民族革命”的继续,在理论上有什么重大发展?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