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注重时序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2003年人教大纲版高中历史教材与最新高中历史课程...

注重时序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2003年人教大纲版高中历史教材与最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基本都是按照历史时序进行编排。

2003年人教大纲版

《中国古代史》目录

第一章 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第二章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第三章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四章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第五章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

第六章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明、清(鸦片战争以前)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中国古代史》目录

1.1早期中华文明

1.2春秋战国的政治社会变动与“华夏”观念的形成

1.3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1.4三国至唐前期的民族交融与文化创新

1.5唐后期至两宋的政治、社会变革

1.6辽、西夏、金、元的统治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7明清时期中国版图的奠定与社会变动

 

                  表1                                     表2

从表1到表2,时序阶段划分有多处不同,请指出其中一处明显不同并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一 变化:对于先秦历史,表1叙述笼统,概括为“祖国历史的开端”,表2细化了先秦时期的历史,分为早期中华文明和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说明:表2的表述意在从历史遗存中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性。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文献记载,了解夏商周早期国家的特征;通过西周的宗法分封制以及相关的礼乐制度,认识早期中华文明确立的特点。表2单列春秋战国意在强调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动、经济发展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突出“华夏”观念的形成,增强民族认同感。 答案示例二 变化:对于明清(鸦片战争以前)表1叙述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表2表述为“明清时期中国版图的奠定与社会变动”。 说明:表1侧重社会形态方面的表述,表2侧重说明明清政治制度和国家管理体制在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上的重要作用。16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变化除自身因素推动外,还与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世界变化相关。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着社会转型,处在近代文明转型前夜。 【解析】解决本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表1“2003年人教大纲版《中国古代史》目录”和表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国古代史》目录”的内容,然后按照题目要求“时序阶段划分有多处不同,请指出其中一处明显不同”,并予以说明。示例1.根据材料表1“2003年人教大纲版《中国古代史》目录”和表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国古代史》目录”的内容可知,对于先秦历史,表1叙述笼统,表2细化了先秦时期的历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表2叙述主要存在几种优势: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性、强调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强调“华夏”观念的形成等方面,学生联系相关史实,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即可。同样示例2. 可从明清时期的历史进行叙述,提示:表1侧重社会形态方面的表述,表2侧重说明明清政治制度和国家管理体制在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上的重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联系明清时期和当时世界重大史实进行说明,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的边疆地区是各少数民族主要的聚居地,因此古代边疆问题与民族问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朝历代都面临着自身的或大或小的边疆问题。即便是分裂战乱,抑或是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也从未能中断民族融合的历史发展趋势。古代边疆问题也就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朝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方向演进。近代资本主义殖民者入侵以后,中国的边疆危机与以往中国边疆问题性质截然不同。由于列强入侵的不断加深加剧,中国各民族在抵御外敌的过程中,逐渐凝聚成了一个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

材料二    在19世纪,我国出现了一批杰出的边疆研究专家,编著出一大批边疆研究新著,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边疆研究的高潮。这次高潮酝酿于康雍乾时期,形成于嘉道成时期。嘉庆九年(1804年),祁韵士被遣戍伊犁,在此他编撰了《西陲总统事略》。也是在嘉庆年间被遣戍伊犁的洪亮吉则著有《天山客话》《伊犁日记》。鸦片战争爆发后,姚莹在台湾击退英军五次进犯,却因此获罪而被贬官,在去往西藏期间写下著名的《康輶纪行》。随着中外关系的发展,一批有关界务的著述和舆图也开始大量问世,这包括《吉林勘界记》《滇缅划界图说》《广西中越全图》等。1842年,魏源编成50卷的《海国图志》。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大正、刘逖等人的著作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边疆问题与近代边疆危机的不同。

(2)依据材料二,概述19世纪中国边疆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何变化,并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当时边疆研究高潮形成的历史原因。

 

查看答案

比利时外交部长斯帕克在1956年的一份报告中强调:“欧洲这一世界制造业的巨头,曾经从其海外市场获得大量重要资源,如今正面临着外在地位衰弱、影响力衰减的局面,它在分裂中失去了进步的能力。”斯帕克认为欧洲失去“进步的能力”的主要原因是

A. 战后亚非国家纷纷独立,东西欧对峙    B. 欧洲国家间矛盾尖锐竞争激烈

C. 战后美国独占世界市场,并控制欧洲    D. 战争沉重打击欧洲各国的经济

 

查看答案

1929年,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这说明

A. 斯大林模式能够有效避免经济危机冲击

B. 苏联的工业化进程离不开西方国家支持

C. 30年代大危机为苏联工业化提供了契机

D.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互补有无

 

查看答案

在英国乔治一世、乔治二世期间,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成为了惯例,内阁只需把讨论情况通知国王,1714年后,国王基本没有否决过议会的议案。这反映了

A. 议会监督的对象发生变化

B. 国王和议会矛盾渐趋缓和

C. 责任内阁制度不断完善及

D. 君主立宪体制在逐步确立

 

查看答案

古代雅典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古代雅典人认为,繁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这表明

A. 智者的出现有必然性

B. 政治的取舍决于辩论

C. 决策的科学在于制度

D. 雅典的民主重视程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