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题文)(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37年10月5日,罗...

(题文)(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37年10月5日,罗斯福在芝加哥发表对“无法无天”的侵略者采取“防疫”措施的演说。但演说发表后,美国六个最大的和平主义团体发起了要求从中国撤军的运动。企业界也给罗斯福施加了巨大压力。从美国的法律观点看,由于中国与日本之间虽然在进行大规模的战争,但并未正式宣战,因此,美国对中日双方并未援用中立法禁运条款,对日中两国的贸易(不管货物的性质、种类)都是在“一般贸易”交易基础上进行。据美国驻东京商务参赞的估计,在1940年1月,日本进口的金属、原棉、纸浆的40%,石油产品的约50%,废铁的70%,汽车零件的95%都来自美国。罗斯福作为美国总统,在美国企业以大量战争物资喂养日本侵略者方面,当然负有最大的政治责任。美国总统有权以行政命令发布局部或全部禁运令,或执行严格特许证制度,但罗斯福在很长时间内,对日本的禁运问题举步艰难、踯躅不前。

——摘编自邓蜀生《罗斯福对华政策经纬》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七·七事变”后美国对日政策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七·七事变”后美国对日政策的影响。

 

(1)特点:试图遏制但实际上纵容日本侵略。 原因: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和平主义运动的影响;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日本的较强实力;中国国际影响力较小。 (2)纵容日本法西斯的侵略,加大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困难;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严重损害了美国白身在亚太的利益。 【解析】(1)由材料“从美国的法律观点看,由于中国与日本之间虽然在进行大规模的战争,但并未正式宣战,因此,美国对中日双方并未援用中立法禁运条款,对日中两国的贸易(不管货物的性质、种类)都是在“一般贸易”交易基础上进行”,可见,“七•七事变”后美国对日政策的特点是试图遏制但实际上纵容日本侵略。第二小问,由材料“美国六个最大的和平主义团体发起了要求从中国撤军的运动。企业界也给罗斯福施加了巨大压力”“日本进口的金属、原棉、纸浆的40%,石油产品的约50%,废铁的70%,汽车零件的95%都来自美国”,可以归纳为: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和平主义运动的影响;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日本的较强实力;中国国际影响力较小。 (2)由上述材料,“七•七事变”后美国对日政策实际是纵容日本法西斯的侵略,加大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困难;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严重损害了美国白身在亚太的利益。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眸)

材料    南京国民政府在成立后,采取了统一财政、集中财权的政策,按照资本主义的财政税收理论,着手新的财税制度的建设。这次税制改革,从1927年开始实施,前后将近10年。其主要内容包括:划分国地税,收回关盐两税主权,修订海关税则,改革盐税制度,裁废厘金、创立统税,整理田缺和开征新税。至1936年,已经初步建立起以关税、盐税、统税为主体的国家税系统和以田赋、营业税、契税为主体的地方税系统。同时,为着手税制的进一步改革,于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开征了所得税,为建立直接税体系奠定基础。税制改革是因民政府前期意又重大且影响深远的一项措施。它虽然是国民政府迫于当时的国内外形势所做出的选择,另一方面来说,也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变革。

——朱雅丽《国民政府前期税制改革与政府财力分析(1927-1937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前期税制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国民政府前期税制改革的意义。

 

查看答案

注重时序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2003年人教大纲版高中历史教材与最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基本都是按照历史时序进行编排。

2003年人教大纲版

《中国古代史》目录

第一章 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第二章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第三章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四章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第五章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

第六章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明、清(鸦片战争以前)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中国古代史》目录

1.1早期中华文明

1.2春秋战国的政治社会变动与“华夏”观念的形成

1.3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1.4三国至唐前期的民族交融与文化创新

1.5唐后期至两宋的政治、社会变革

1.6辽、西夏、金、元的统治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7明清时期中国版图的奠定与社会变动

 

                  表1                                     表2

从表1到表2,时序阶段划分有多处不同,请指出其中一处明显不同并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的边疆地区是各少数民族主要的聚居地,因此古代边疆问题与民族问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朝历代都面临着自身的或大或小的边疆问题。即便是分裂战乱,抑或是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也从未能中断民族融合的历史发展趋势。古代边疆问题也就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朝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方向演进。近代资本主义殖民者入侵以后,中国的边疆危机与以往中国边疆问题性质截然不同。由于列强入侵的不断加深加剧,中国各民族在抵御外敌的过程中,逐渐凝聚成了一个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

材料二    在19世纪,我国出现了一批杰出的边疆研究专家,编著出一大批边疆研究新著,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边疆研究的高潮。这次高潮酝酿于康雍乾时期,形成于嘉道成时期。嘉庆九年(1804年),祁韵士被遣戍伊犁,在此他编撰了《西陲总统事略》。也是在嘉庆年间被遣戍伊犁的洪亮吉则著有《天山客话》《伊犁日记》。鸦片战争爆发后,姚莹在台湾击退英军五次进犯,却因此获罪而被贬官,在去往西藏期间写下著名的《康輶纪行》。随着中外关系的发展,一批有关界务的著述和舆图也开始大量问世,这包括《吉林勘界记》《滇缅划界图说》《广西中越全图》等。1842年,魏源编成50卷的《海国图志》。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大正、刘逖等人的著作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边疆问题与近代边疆危机的不同。

(2)依据材料二,概述19世纪中国边疆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何变化,并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当时边疆研究高潮形成的历史原因。

 

查看答案

比利时外交部长斯帕克在1956年的一份报告中强调:“欧洲这一世界制造业的巨头,曾经从其海外市场获得大量重要资源,如今正面临着外在地位衰弱、影响力衰减的局面,它在分裂中失去了进步的能力。”斯帕克认为欧洲失去“进步的能力”的主要原因是

A. 战后亚非国家纷纷独立,东西欧对峙    B. 欧洲国家间矛盾尖锐竞争激烈

C. 战后美国独占世界市场,并控制欧洲    D. 战争沉重打击欧洲各国的经济

 

查看答案

1929年,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这说明

A. 斯大林模式能够有效避免经济危机冲击

B. 苏联的工业化进程离不开西方国家支持

C. 30年代大危机为苏联工业化提供了契机

D.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互补有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