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以生产粮食为主、家庭纺织原料为辅的自给自足...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以生产粮食为主、家庭纺织原料为辅的自给自足性质的单一经营格局被逐渐突破。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闽、粤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动下,粮食生产也逐步被纳入市场网络,出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的移动。如江南原为粮食丰裕地区,宋元以来有“苏湖熟,天下足”之民谚,但到明代中后期由于棉、桑等作物的广泛种植,致使粮食严重匮乏,只得从湖广、四川等地大量输入,民谚也变为“湖广熟,天下足”。商品性农业的发展,使以粮食生产为主体的农业结构被与商品生产密切相关的经济作物以及加工这些经济作物的手工业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结构所替代。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自唐宋以来,东方世界便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为核心的、以同源文化、同质制度为根基的亚洲经济圈。所谓“中央文明”或“中央帝国”,绝非仅仅就地理位置而言,中国对东亚国家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中国很少利用自己的宗主地位和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奴役和掠夺体系内的朝贡国;大多数时候,朝贡在经济上是无利可图的,甚至成为王朝的负担。在封建权贵资本体系支配下的朝贡贸易是一种内敛型体制,以“德治”为维系手段。

——摘编自张明之《从朝贡体系到条约通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朝贡体系的特点及产生的原因。

 

(1)特点:突破了单一的经营格局;经济作物广泛种植;纳入市场网络,生产中心转移;商品性农业获得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影响:促进了传统农业结构的转型;有利于资本主义新型生产关系的出现;有利于城镇化的发展;形成了农业生产的区域性专业性;顺应了商品货币经济发展趋势;有利于农耕文明的发展并走向辉煌;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 (2)特点:中国居于主导(或中国为核心);全方位影响东亚国家;不追寻经济利益,不 计经济成本;具有内敛性、强调德治归化;遵循自愿原则,伴随宗藩外交关系 原因:中国经济文化的吸引力;农耕经济取得辉煌成就;传统的华夷观(或天朝上国意识、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政治制度的稳定性;周边国家自身安全保障的需要 【解析】(1)特点:根据“明代以生产粮食为主、家庭纺织原料为辅的自给自足性质的单一经营格局被逐渐突破”得出突破了单一的经营格局;根据“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得出经济作物广泛种植;根据“粮食生产也逐步被纳入市场网络,出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的移动”得出纳入市场网络,生产中心转移;根据“商品性农业的发展”得出商品性农业获得发展。 影响:根据明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分析影响即可,可从促进传统农业结构的转型、有利于资本主义新型生产关系的出现、有利于城镇化的发展、形成了农业生产的区域性专业性、顺应了商品货币经济发展趋势、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等角度分析回答。 (2)特点:根据“东方世界便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为核心的、以同源文化、同质制度为根基的亚洲经济圈”得出中国居于主导(或中国为核心);根据“中国对东亚国家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得出全方位影响东亚国家;根据“朝贡在经济上是无利可图的,甚至成为王朝的负担”得出不追寻经济利益,不计经济成本;根据“朝贡贸易是一种内敛型体制,以‘德治’为维系手段”得出具有内敛性、强调德治归化;根据“中国很少利用自己的宗主地位和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奴役和掠夺体系内的朝贡国”分析得出遵循自愿原则,伴随宗藩外交关系。 原因:可从中国经济文化的吸引力、农耕经济取得辉煌成就、传统的华夷观、中国政治制度的稳定性和周边国家自身安全保障的需要等角度分析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这种复杂的精神劳动,非常需要文艺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写什么和怎样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在这方面,不要横加干涉。”这一主张

A. 加强了各民族的团结    B. 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C. 推动了民族政治建设    D. 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查看答案

《新全球史》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主义情绪在中国蔓延,这一时期最著名的民族主义领袖是孙中山。孙中山的基本思想总结为“三民主义”。即号召消灭外国人的特权、实现民族统一、发展经济和建立以普选制为基础的民主共和国。这一时期孙中山民族主义的特点是

A. 推翻清朝封建专制腐败的统治    B. 振兴民族经济,改善国计民生

C. 明确提出反帝,谋求民族平等    D. 反对满洲贵族,实现五族共和

 

查看答案

“这场知识风暴给儒家,包括传统伦理、风俗、人际关系和社会习 俗,以粉碎性的一击;同时,还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态度。材料评价的是

A. 开眼看世界    B. 中体西用

C. 维新思潮    D. 新文化运动

 

查看答案

梁启超认为:“泰西之所以富强,横绝地球者,不在其炮械军兵,而在其学校,今日振兴之策,首在育人才。”“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急)于教育。以上观点的核心是

A. 发展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国家实用性人才

B. 民族振兴的关键是发展教育和培养人才

C. 教育内容要涉及到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

D. 要改变国民头脑中学而优则仕思想

 

查看答案

近代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先是从神的权威下解放,再从人的权威下解放,个人逐步从外在束缚中得到了解放。其中“从人的权威下解放”

A. 唤醒了人性的复苏    B. 否定了罗马教皇的权威

C. 诠释了理性的内涵    D. 揭示了宇宙运行的奥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