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19年5月8日,北京《晨报》上一篇题为《学生界事件昨闻》的文章说:“各学生被...

1919年5月8日,北京《晨报》上一篇题为《学生界事件昨闻》的文章说:“各学生被捕入警厅后,前夕即由该厅略加讯问,未有结果。闻厅中对于学生尚不苛待……并谓在厅阅报等尚颇自由云。”材料现象说明

A. 近代中国已实现了文明执法

B. 警察支持“五四”爱国行动

C. 学生的爱国行为得到了同情

D. 中共进行了积极地救援活动

 

C 【解析】“尚不苛待”等字眼说明学生的爱国行为得到了警察们同情,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近代中国并未实现文明执法,警察也未支持“五四”爱国行动,所以选项A、B不符合题意,排除;1919年中共尚未诞生,所以中共不可能进行积极地救援活动,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华民国在1913年公布的《外交官领事官服制暂行章程》规定:“除外交部总长之外,规定了六个等级,在这些等级之间,服饰自然都有严格区别,级别越高,服饰越复杂、考究、精致。”这一规定

A. 与民主精神背道而驰

B. 体现了外交礼仪的规范

C. 反映出外交的近代化

D. 展现了服饰文化的精髓

 

查看答案

辛亥革命后,“党会既多,人人无不挂名一党籍。遇不相识者,问尊姓大名而外,往往有问及贵党者”。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家政治体制的激励

B. 民众民族意识的增强

C. 人民的权利得到保障

D. 民主共和观念的深入

 

查看答案

1905年8月,孙中山在东京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上发表了充满民族主义的演说。这次演说,唤醒了留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了革命热情,令那些迷惑于保皇的留学生幡然醒悟,快速转向了革命。这说明

A. 东京成为辛亥革命的中心

B. 推翻清政府的时机成熟

C. 革命思想进一步深入传播

D. 孙中山的革命威望很高

 

查看答案

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11个国家签订条约。在条约上,李鸿章将名字签成了“肃”字的模样,并在病榻上交代了他的临终奏章:“臣等伏查近数十年内,(国家)每有一次构衅,必多一次吃亏。”下列属于该条约内容的是

A. 惩办义和团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

B. 增开天津为商埠

C.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D. 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

 

查看答案

19世纪末,许多知识分子对讲究温文尔雅的传统礼仪观念提出了质疑,而对进化论赞赏有加。如严复曾强调“中国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这些言行

A. 旨在重建中国的文化体系

B. 带有明显全盘西化的倾向

C. 符合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

D. 为托古改制作了舆论准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