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在1924年掌权时,苏联是主要的谷物输出国,便推动了一项急速近代化的计划,目标在于赶超西方的国家。食物在其计划中占有核心地位。斯大林在1929年公布其计划时宣称:“大约在三年之内,我们的国家将成为全世界粮食产量最高的地区之一,甚至就是粮食产量最高的地区。”这里“成为粮食产量最高的地区”的实质是指
A. 发展集体农业作为实现近代化的途径
B. 实施五年计划作为实现近代化的基础
C. 实施新经济政策作为实现近代化的途径
D. 发展集体农业作为实现近代化的基础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后,许多国家宣布实施浮动汇率制。韩国和委内瑞拉将其货币汇率钉住了美元;瑞典克朗钉住了“一篮子”15个国家的货币,其中每个国家都是其重要的贸易伙伴;还有一些国家将其汇率钉住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这反映出
A. 国际合作和货币区域化趋势
B. 二战后美元霸权的终结
C. 国际货币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D. 全球经济不稳定性加强
1927年,苏俄有45.1%的富裕农民户和富农户进行承租土地活动,出卖劳动力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35.4%,使用雇佣劳动户占农户总数的19.8%。这一现象的主要影响是
A. 积累工业建设的必要资金
B. 推动新经济政策的完善
C. 实现向农业合作化的过渡
D. 促进城乡资本主义发展
1929~1930年,美国有36个州的几百家企业参与制造苏联的订货;1931年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约50%为苏联所购买。它客观反映了
A. 美国寻求商品销售市场的迫切希望
B. 美苏两国贸易关系相对稳定
C. “斯大林模式”世界影响力不断扩大
D. 美国出现国家干预经济模式
(题文)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贸易迅速发展,提高了贸易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性以及对外贸易在各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下图是这一时期“各类国家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例”,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 发达市场国家获得了更大的利益
B. 计划经济国家进行深刻的改革
C. 发展中国家更深地融入世界市场
D. 石油输出国极大推动“南南合作”
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是与“预期收益规律”的心理作用分不开的,即资本家害怕投资越多,利润率越低,导致国民收入水平和对原料、消费品的需求下降。基于此种分析,要消除经济危机应该
A. 实行赤字预算,增加需求
B. 通货膨胀,增加国民收入
C. 降低融资成本,提高收益
D. 降低银行利率,刺激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