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但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下面对“辫发之争”说法正确的是( )
A. 是欧风美雨作用的产物 B. 体现历史的不断进步
C. 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 D. 昭示国人的文明程度
关于近代中国某一运动,有人如此评价,“结果和它的期望恰恰相反。它不自觉地把机捩拧拨了一下,当机捩一旦转动,就逐渐地向着毁灭旧制度的爆炸点走去,再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迫使它停止下来。”该运动应该是(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洋务运动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以下是1872~1894年中国各类近代工业所占份额示意图,此图反映了
A. 外国资本掌握中国经济命脉
B. 洋务企业管理先进
C. 中国的民族企业规模比较小
D.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鸦片战争后,松江府所属州县“均栽种棉花,禾稻仅占十中之二”.原来不种棉花的华亭县也开始“改禾种花”。由于扩种经济作物,原来是余粮区的浙江余姚成了缺粮区;广东则靠越南、缅甸每年输入百万石大米维持。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传统手工业的发展
C.自然经济统治地位的丧失 D.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
纪录片《走向海洋》中说,朱元璋坚信“农桑”才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实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这说明
A. 经济模式与政治抉择密不可分
B. 对外贸易不利于农桑的发展
C. 明初海禁令主要是内忧的产物
D. 明初海禁令受西方入侵的影响
明代江南地区的一些土地所有者,不再满足于把土地出租,而是雇工经营全部或部分土地,他们亲自管理生产,非常注意作物配置和生产过程的合理化。由此可见明代江南地区
A. 新的经济因素滋生
B. 农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
C. 放弃传统经济模式
D. 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剧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