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画、宣传标语是一种信息传递和舆论造势的手段。贯穿下图的主题是
A. 舆论造势大力推动思想解放
B. 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C. 社会主义建设防右更要防“左”
D. 向共产主义社会高歌前进
阅读下表:1921—1936年中国轻工业与重工业部门的相对比重。数据的变化可以说明
A. 轻工业衰落加剧了民生痛苦
B. 积累了抗日的战备物质基础
C. 官僚资本掌控国家经济命脉
D. 国民政府片面发展重工业
1912年5月,袁世凯命令工商部:“从速调查中国开矿办法及商事习惯,参考各国矿章、商法,草拟民国矿律、商律,并挈比古今中外度量衡制度,筹订划一办法。”在周学熙、张謇等人的努力下,至1921年,北洋政府先后颁布的经济法规有40多项。北洋政府此举
A. 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B. 顺应了中国近代化发展潮流
C. 促进了实业救国思想的产生
D. 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张謇在“设厂自救”的浪潮中创办了大生纱厂,他通过刘坤一(时任两江总督)将湖北官纱局存沪未用的纱机20400锭领回,作价25万两,作为官股,“按年取息”;当时工人工资较低,正、杂各税也较轻,企业经营顺利,利润优厚。这表明
A. 大生纱厂是一个官督商办的企业
B. 民族工业发展的阻力逐步消失
C. 民族工业得到政府一定程度的扶助
D. 股份制在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
张之洞认为:“若铁厂设于大冶,厂在省外,实缺大员,无一能到厂者,岁糜巨款,谁其信之?若设在省,则督、抚、司、道皆可常往阅视,局务皆可与闻。”他对汉阳铁厂选址的主要考虑是
A. 节约生产成本
B. 便于官府监督
C. 带动民用工业
D. 临近销售市场
明朝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A. 工商业发展造成农业衰退
B. 工商业发展导致社会结构变动
C. 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 无业游民增加促成工商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