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是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洋纱输入的情况。据此推断洋纱的输入
A. 瓦解了传统小农家庭生产结构
B. 便利了洋布对华大量倾销
C. 加速了家庭纺织业的纺织分离
D. 满足了民族工业发展的需要
19世纪60年代,广东的蔗糖,原来主销内地,现在商人将土糖运往香港,再把土糖从香港作为洋货进口;广东西江所产烟草,原销广东北部,现在商人先运香港,再运回广东。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 洋货质地好更受欢迎
B. 为洋务企业筹措资金
C. 国货较洋货税负更重
D.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
(题文)明代商帮代言人王来聘在训诫子孙时指出:四民之业,惟士为高,然若无成,不如农贾。这表明
A. 明代山西商业传统极为浓厚
B. 商人阶层未全摆脱官本位价值
C. 明政府始终奉行传统的政策
D. 商帮影响了社会主流价值取向
陆九渊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他认为做学问假如想求得根本,就不要拘泥于对古代经书的追根究底。这说明陆九渊
A. 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
B. 反对儒家思想对人的束缚
C. 主张自由阐释儒家经典
D. 否定了“六经”的权威地位
据《史记》载:“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 ‘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针对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而确立的制度是
A. 井田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礼乐制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1913年,在围绕民国正式宪法起草的大讨论中,出现了“主权在民”与“主权在国”两种不同的理论主张。国民党力主“主权在民”,试图建立一个以议会为中心的政体;而以康梁为代表的“主权在国论”的主张者认识到不成熟的政党—议会政治无法克服中国面临的深重的国家整合危机,试图以普鲁士—德国为楷模,赋予总统及其行政体系以更大的权力,通过后者来实现政治整合。德国的“主权在国论”通过将“主权”赋予作为有机体的“国家”,为君主立宪国家中的君主提供了一个强势而又不同于专制君主的地位。康梁对于当时不成熟的议会—政党政治有着相当犀利的批评,但他们自身的理论却缺乏恰当的历史行动者载体——与普鲁士王室不同的是,北洋集团既缺乏足够理性化的军政组织,也缺乏对中国新旧政治精英进行全面整合的能力。
——摘编自章永乐《旧邦新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正式宪法起草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主权在民论”与“主权在国论”的实质及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