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下列材料与结论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材料 结论 A 《十二铜表法》:债务人在拘禁期...

下列材料与结论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材料

结论

A

《十二铜表法》:债务人在拘禁期间,如愿意,可自费供养;若无力自费供养,则拘禁他的人每日发给他面粉一磅,如愿意,亦可多给

《十二铜表法》保护奴隶主的财产权

B

英国某议员说:议会除了不能使一个女人变成男人和不能使一个男人变成女人外,能够做一切事情,英国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

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但国王仍有较大的权力

C

从思想启蒙、思想解放的角度来审视1919年的五四运动,我们可以说,五四并不是历史的回声,它依然活在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奋斗中

五四运动只是一场传播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

D

《拿破仑法典》规定,即使妻不在共有财产制下或采用分别财产制,未得其夫之参与行为或书面同意,不得赠与、以有偿名义或无偿名义转让、抵押以及取得之行为

此时的法国妇女仍受歧视,但已经拥有部分民事权利

 

 

A. A

B. B

C. C

D. D

 

D 【解析】“拘禁他的人每日发给他面粉一磅”体现了对债务人的人身权利的保护,不能说明保护奴隶主的财产权,故A错误;“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说明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国王没有实权,故B错误;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并不只是一场传播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故C错误;《拿破仑法典》对夫妻财产权利的规定,说明当时的法国妇女仍受歧视,但已经拥有部分民事权利,故D正确。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一个青年跑进太学求学,毕业后,被派到地方服务。在地方有了政绩,再经长官推举到中央,经过中央的考试,然后才正式入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材料体现的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B. 材料体现的是隋唐时期的科举制

C. 材料体现的是宋代以后普遍出现的平民政治

D. 材料体现的是汉代的察举制

 

查看答案

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这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

A. 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B. 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

C. 制约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D. 为巩固国家统一提供了条件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公元前111年,罗马元老院向努米底亚国王朱古达宣战。在战争中,罗马司令官接受朱古达大批贿赂,士兵出卖武器,纪律松驰,士气涣散,战争伊始便屡遭失败。拖延不决的战争引起了广大平民,特别是骑士的不满。利用这一形势,马略许诺尽快结束战争,在骑士和平民的支持下当选为执政官。随后,马略进行了著名的军事改革。

在早期,罗马军队的服役期非常短。随着战争规模的升级,服役期变得越来越长,而符合征兵财产要求的公民越来越少。马略规定,士兵一旦入伍,必须服役满16年。服役期间,由国家统一供养,并按照等级发给薪酬。士兵退伍后,还能在被征服地区分得属于自己的土地。这使得士兵们在服役期间和退役后的衣食都有了着落,将之前悬而未决的平民争取土地的斗争和服兵役结合在了一起。马略接受了罗马军团逐步向方阵队形演变的趋向,把步兵大队作为基本的战术组织。他强化了长矛兵的地位,将长矛方阵置入军队主力之中。他将重步兵按照训练程度重新划分了军团,还极大强化了远程火力和骑兵。事实证明,马略的军事改革对维护奴隶制国家确有实际效果,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权力在统帅们之间辗转,罗马共和国在一系列的内战后迅速转变为罗马帝国。

——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略军事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略军事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不同时代女性的审美标准

 

时间

年代

标准

1900年~1930年

释放时代

西方社会生活方式传入中国,流行的旗袍与宽袍大袖关系很渺茫了,衩高及臀、腰身婀娜,女性主张“剪发、读数、参政”刘半农给女人早了一个“她”女性提倡放脚剪发、自由恋爱

1950年~1976年

奉献时代

领袖发出“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的号召,女性走出家庭桎梏,有了自己的事业,愿意把青春和美丽奉献给最爱的人,女性的社会化参与程度越来越高

1977年~2015年

浮夸时代

标准美女没了,个性与魅力才是王道,超女来了,李宇春体现了颠覆性审美观的胜利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表中审美标准的变化信息并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自一开始就禁用金银,并很快建立了宝钞(即纸币)货币制度,然而民间却存在一种白银逐渐发展应用的势头。洪武八年(1375年)是宝钞开始推行的时间,在此后的十几年间,是民间使用宝钞相对比较顺畅的时期。民间交易使用白银的趋向在建文时期(1398~1402年)表现明显,在收集到的建文时期的22件契约中有11件是以白银支付的。永乐帝(1402~1424年在位)一即位就颁令禁止金银交易。永乐时期使用宝钞交易活动的比例最高,其次是实物,在收集的契约中,银的使用只有一例。景泰与天顺年间(1449~1464年),民间以白银交易为主体,以白银论价并成交的交易,分别占有契约总数的90%和近94%,只残留了极个别的实物交易。至成化年间(1464~1487年),收集的90件契约中,无一例外地使用白银进行交易。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由于世界白银价格大幅度跌落,明末崇祯年间(1627~1644年)发生了金银比价与欧洲拉平的现象,达到了1:13。社会出现了通货危机,银贱物贵,既缺少白银,米谷等实物也相当匮乏,市场一片萧条。于是,社会震荡加剧,内忧外患迭起,明朝在中外互动作用下灭亡。

——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与明朝兴衰》

材料二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物价关系动荡不定,这对社会制度的演变,对各个阶级的分化改组起了重要作用。贵金属充斥于欧洲,导致了在近代硬币基础上发生的一场最大的价格革命。……如此大幅度通货膨胀的后果,就是当时令人触目的货币购买力的可怕的低落。1650年,英国物价上升到最高点,相当于1451~1500年物价的3.31倍。从这些数字中,我们看到了另一个依据,说明宗教改革运动具有经济社会的特点,成为发泄普遍不满的一种方式。而且,还须看到,1600年以后不久,这种灾难迅即达到顶点,这与劳动阶级最初从欧洲迁居美洲殖民地的时间刚好相吻合。他们希望在美洲找到较好的生活环境,或至少可以摆脱国内的环境。毫不奇怪,17世纪是以欧洲居民向新世界迁徙为其特征的。新英格兰、弗吉尼亚,乃至我国所有沿海各州的移民开拓,更多的是由于欧洲的经济灾难和社会怨恨而不是由于宗教迫害引起的。

——摘编自詹姆斯W.汤普逊《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朝时期货币演变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白银货币化与同时期的中国相比有何不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