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并规定“市井之子孙不得为官”。材料说明汉初统治者推行的政策是
A. 抑制商贾
B. 罢黜百家
C. 工商皆本
D. 勤俭建国
《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A. 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 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C. 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 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德国分裂后,联邦德国期望依靠美国和北约组织的支持来实现统一。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联邦德国主动发展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以“缓和、均势与联盟”为基础的新东方政策逐渐成熟。导致这一外交政策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苏联对外扩张的加剧
B.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C. 美国霸主地位的丧失
D. 欧洲国家逐步走向联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外交官凯南形容:“美国是鲨鱼,苏联是老虎,二者虽然都很凶猛,却生活在截然不同的环境里,暂时不会兵戎相见。”凯南评述的是美苏
A. 都成为超级大国
B. 进行“冷战”对峙
C. 共同对付法西斯
D. 军事实力接近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一次演说中说:“2年前,我们当时在军事上是世界第一。……当然,我们那时在经济上也……处于世界第一。……从经济学角度来说,现在美国已不再是唯一的世界第一流国家,……世界上也不再只有两个超级大国”。据此可知,在20世纪70年代
A. 美国不再是世界头号军事强国
B. 美国经济规模逐渐被日本超过
C. 世界格局已经呈现多极化趋势
D. 世界上出现了更多的超级大国
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的《紧急救济拨款法》赋予总统建立适当行政机构的广泛权力。 1950年美国政治学会的一项研究表明:“一个有纪律和协调一致的政党,通过内阁和其他机构把总统和国会联系起来,能够超越宪法分权而造成的沟壑。”这反映了当时美国
A. 制衡原则发生了变化 B. 总统与国会利益一致
C. 新政促进了政局稳定 D. 权力模式出现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