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的诗文: “你们的悲...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的诗文:

“你们的悲惨的工作和思想的崇高意向,

决不会那样消亡……

沉重的枷锁会掉下,

阴暗的牢狱会覆亡,

自由会在门口欢欣地迎接你们,

弟兄们会把利剑送到你们手上。”

材料二当时,人们对改革有各种各样的方案,在主要农业地区,地主不愿解放农奴,更不愿意把土地分给农奴,还希望增加土地和加强对农奴的控制;在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人们需要自由劳动力,希望通过解放农奴得到赎金投资工业;在草原地区,地广人稀,劳动力缺乏,地主们同意逐步分给农民土地,但需要农民服劳役。

材料三一位历史学家这样评价道:“农民改革保护了封建主义的许多方面。毫无疑义,改革是对农民的诈骗。许多农民的土地都减少了……所有条件中最沉重的莫过于赎取土地的条款……由于这些条款,农民失去了最大部分土地……私有农民通过改革所获得的份地大部分全然不足以糊口。”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诗句反映了什么信息?根源是什么?

(2)据材料二分析,当时俄国的改革方案有哪几种?他们的目的各是什么?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比较接近哪一种改革方案?

(3)材料三中认为“改革是对农民的诈骗”,你同意这一观点吗?

 

(1)农奴燃起反抗烈焰,要求自由、反抗压迫的呼声传遍俄国大街小巷,敲响了农奴制的丧钟,统治者已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了,改革势在必行。根源:农奴制的存在。 (2)主要农业区:希望增加土地和加强对农奴的控制;工商业发达地区:希望通过解放农奴得到赎金投资工业;草原地区:同意逐步给农民土地,但是需要农民服劳役。目的:农业区维护自己农业经济的利益;工商业发达地区需要劳动力和资金;草原地区地广人稀,劳动力缺乏。比较接近工商业发达地区提出的改革方案。 (3)同意。因为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改革后农民生活状况依然恶劣,引发新的频繁的起义;赎金远高于当时的地价。 【解析】 第(1)问,“信息”,由材料一信息“沉重的枷锁会掉下,阴暗的牢狱会覆亡,自由会在门口欢欣地迎接你们,弟兄们会把利剑送到你们手上”反映出农奴燃起反抗烈焰,要求自由、反抗压迫的呼声传遍俄国大街小巷,敲响了农奴制的丧钟,统治者已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了,改革势在必行。“根源”,依据所学知识从农奴制的存在角度考虑。 第(2)问,“哪几种”,依据材料二信息“在主要农业地区,地主不愿解放农奴,更不愿意把土地分给农奴,还希望增加土地和加强对农奴的控制;在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人们需要自由劳动力,希望通过解放农奴得到赎金投资工业;在草原地区,地广人稀,劳动力缺乏,地主们同意逐步分给农民土地,但需要农民服劳役”得出:主要农业区:希望增加土地和加强对农奴的控制;工商业发达地区:希望通过解放农奴得到赎金投资工业;草原地区:同意逐步给农民土地,但是需要农民服劳役。“目的”,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农业区维护自己农业经济的利益;工商业发达地区需要劳动力和资金;草原地区地广人稀,劳动力缺乏。“哪一种改革方案”,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比较接近工商业发达地区提出的改革方案。 第(3)问,“态度”,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改革是对农民的诈骗”的观点是符合史实的,因此同意该观点。“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改革的局限性角度分析,如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引发新的频繁的起义、赎金远高于当时的地价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夫民之所以有贫富者,由其材性智愚不同。富者智识差长,忧深思远,宁劳筋骨,恶衣菲食,终不肯取债于人。故其家常有赢余,而不至狼狈也。贫者……一醉日富,无复赢余,急则取债于人,积不能偿,至于鬻妻卖子,冻馁

填沟壑,而不知其悔。是以富者常借贷贫民以自饶,而贫民常假贷富民以自存,

虽苦乐不均,然犹彼此相贵以保其生也。

—《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

材料二彼富民为之则害民,今县官为之乃所以利民也。青苗钱令民愿取则与之,不愿者消不强焉。收获之际令以中价折纳麦,此乃所以救贫者之乏,息富民之贪暴也。

—《宋会要辑稿·良贷》

材料三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首。

—《廿二史札记》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造成当时贫富不均的原因是什么?当时实际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一的观点实质怎样?

(3)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待青苗法的态度有何不同?二者的根本分歧在哪里?

(4)结合史实简要分析材料三中作者的观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梭伦诗句:我手持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面前,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

材料二:下图是改革前夕,雅典贵族开展激烈辩论的情景。

请回答:

(1)梭伦所说的“两个阶级”各指什么?其中一个阶级是怎样不公平地占着优势的?

(2)材料二中参与辩论的可能有哪些派别?他们各自提出的主张是什么?

(3)你认为辩论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查看答案

材料一

(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哪一新气象?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2)材料中的图片反映了战国时期的什么时代特征?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本质特征。

材料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材料四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求贤令》

(4)结合材料三、四分析秦孝公为什么要颁布《求贤令》呢?结果如何?

 

查看答案

梭伦改革后期,梭伦出走。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尽管如此,我们在评价这两次改革时,都认为他们的改革是成功的。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两者都顺应历史潮流

B. 都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C. 个人的处境不是衡量改革成败的主要依据

D. 两者都推动了奴隶制的进步

 

查看答案

以下活动与加尔文有关的是

①主张信仰得救,并把其解释为先定论

②主张简化教会组织和宗教仪式,制定严格的道德标准

③提出建立民族教会的主张

④创立的加尔文教不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