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7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宣称:“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
A. 国民经济发展欣欣向荣
B. 农业生产连年获得大丰收
C. 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
D. 土地改革运动正蓬勃开展
(题文)明代李鼎在《李长卿集》中记载“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这表明
A.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
B. 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C. 资本主义萌芽现象出现
D. 商品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泉州“源和堂”原是晋江庄杰茂、庄杰赶兄弟于1915年着手创办的,厂址初设于青阳镇。1954年公私合营,并于翌年迁址泉州市区,企业性质由合营变为国营。1992年泉州市国营企业与外商合资,该厂更名为“泉州中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源和堂公司”。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泉州“源和堂”
A. 是泉州地区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B. 其创办顺应了“实业救国”的潮流
C. 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D. 最终恢复了原来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身份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治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此时期
A. 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B. 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
C. 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D.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造成下图所示的公私经济成分比例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 三大改造
B.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国营企业改革
下图是1949~1957年上海工业发展状况统计图。对该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A. 上海重工业的增长率低于轻纺工业 B. 突出体现“一五计划”建设的特点
C. 上海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得到了改善 D. 说明上海工业经济的发展明显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