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人认为“追孝”“享孝”祖先,可以祈福长寿,并将“孝”的含义从“事死”扩大到“事生”,不仅要孝顺父母、祖父母,还要孝顺宗室、宗庙以及兄弟、朋友、姻亲诸侯等。这反映出周代( )
A. 宗法观念的淡化 B. 伦理政治的建构 C. 神权政治的强化 D. 君主专制的加强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维新志士们力图通过变法改革现状、挽救民族危亡,其政治实践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康有为是一个思想家,而不是一个实践的政治家。他对现实政治没有太多的认识,也没有运用过政治权势。他急于求成,毫不考虑变法对其他人的影响。他意识不到,激进的变法实际上是对整个儒家统治的国家和社会的一场战争,包括危及满族八旗特权在内的改革,只会激起来自多方面的强烈反对。除了皇帝外所有的改革者都是汉人的事实,在满族人中间引起恐慌。越来越多的汉人感到,他们的前途在于彻底地推翻满人的王朝,只有来自下层的流血革命才有可能实现。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简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并结合百日维新的改革举措说明戊戌变法的“激进”。
(2)据材料概括戊戌变法失败的深远影响,谈谈你对政治改革基本策略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重点班1班做
材料一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孝公已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请完成: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商鞅变法产生了哪些主要的社会影响。
(2)根据材料三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可得到什么认识
材料一:对于如何提拔人才、选取人才,王安不提出了“教之、养之、取之、任之”的系统人才观。其中的“养之”,即优待和载培人才。“饶之以财,约之以礼,或之以法”。……“任之”,即任用人才。任用之道,关键是任人唯贤,任人唯才、任人唯德。
——武玉环《王安石变法失败错在用人》
材料二:1863年6月18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国务会议提文的《大学幸程》,取消了教育部督学对大学的种种干预,恢复了1835年被尼古拉一世取消的大学自治。……1864年6月14日,就布了《关于初等国民学校条例》,其中规定允许社会团体和私人创办小学。……1864年11月19日,颁布了《中学章程》。根据这个章程,中学分为古典中学和实用中学(重点学习教学与自热科学)两类。
——刘祖熙《改革与革命》
材料三: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技育改革法令……《学制》改变了德川时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转而重视科学技术校育。《关于奖励学业的告谕》,宣扬学问是立身之本,并批判了以往教育的误区:“认为学术系士人以上之事,至于农工商以及妇女则置之度外,不知学问为何物”。大力提倡教育机会均等,“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编著《新编日本通史》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养之”和“任之”的特点
实施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亚历山大二世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三指出日本教育改革在内容和对象方面的变化。
(4)练上所述,谈谈你对教育与改革关系的认识。
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这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 中国的封建顽固势力相当强大
B.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日趋成熟
C. 中国的封建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D.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与欧美相比,日本工业革命的不同之处在于
①由国家主导进行
②两次工业革命交叉完成
③国营企业比例不断增大
④基本清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因素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